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观澜 > 论坛 >正文

李朝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21-10-22 08:37:59    

  近读《晏子春秋》,其中齐景公与晏子之间的一段对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看到晏子乘坐破旧车子、用劣马拉车入朝的情景,齐景公惊讶地问道:“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如此破旧不堪的车子呢?”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利之所在,容易使人忘乎所以,然而晏子对名利的取舍却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如何看待名利、追求什么样的名利,能够检验出一个人的品格。客观上讲,名利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奋斗的回报,但若是过分追求名利,甚至痴迷于名利,就会给自己套上名利的“缰锁”,成为名利的奴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他对自身经历的概括总结,也是对后辈的希望与教诲。

  淡泊,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也是一种明悟的思想境界。儒家倡导的“安于贫而乐于道”,就包含着朴素的淡泊思想。孔子爱徒颜回,家境贫寒却乐于学礼习道,在贫困中修身养性,没有一丝忧惧之心。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诸葛亮提倡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启示人们不仅要做到不贪图名利、不贪享安乐,还应怀有远大抱负和理想。

  《后汉书·张衡传》里讲,“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意思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道德和知识的崇尚应当超过对名和利的追逐。唐代诗人杜牧写道“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白居易更直言“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这些诗句极言追名逐利之害。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时,曾告诫自己淡泊名利,并写下“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这样的诗句,今天读来,仍有很强的启示。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关口,其中,名利关是最难过的关口之一。对待名利的不同态度,影响着人生本色、格局意志、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许多品格高尚的人淡泊名利、心怀“大我”,树起了光辉的人格形象。钱学森曾对有人写信称他是“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深感不安,他回信说,这么称呼是不科学的,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他个人仅是沧海一粟。晚年,他又把两笔科研奖金全部捐给国家。钱老说:“我姓钱,但不爱钱。”杨善洲退休不退责,回乡后带领乡亲们建成面积5.6万亩的林场,且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一个个淡泊名利的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淡泊绝非消极,旨在明志致远。如果没有崇高的目标和志向作底色,“淡泊”于人生、于社会也就失去了意义。对党员干部而言,应当自觉看重事业、看淡名利,舍“小我”为“大我”,不断追求共产党员这个光辉之“名”、实现人民利益这个崇高之“利”,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名利之问。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