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观澜 > 史鉴 >正文

“两面人”实则“真小人”

来源:《党风》杂志     日期:2021-11-05 15:00:39    

  《新华日报》9月23日报道,9月22日晚,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通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给予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王立科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的决定。会议强调,要把政治标准落实到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结合领导班子换届,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决不能让政治上的“两面人”蒙混过关、投机得逞。

  “两面人”,即以两副面孔示人的人,公开一套,背后一套。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官员。

  《魏书·公孙轨传》载,北魏世祖拓跋焘平赫连昌,“引诸将帅入其府藏,各令任意取金玉”。结果,“诸将取之盈怀”,而公孙轨“独不探把”,手不伸,什么都不要。世祖被感动了,当众对公孙轨“亲探金赐之”,并夸奖道:“卿可谓临财不苟得,朕所以增赐者,欲显廉于众人。”要把公孙轨树为廉洁的榜样。而事实却证明,公孙轨的“廉”是一种表演。“独不探把”,只是他在皇帝面前的表演;到地方为官,他是“单马执鞭”去的,“从车百辆”回的,全然大贪、巨贪!公孙轨正是个典型的“两面人”。

  明朝傅振铎这样说过:“凡招权纳贿,言清而行浊者,虽日讲门户,日附声气,而亦真小人也。凡不招权,不纳贿,品高而名暗者,虽门户无讲,声气无附,而亦真君子也。”嘴上仁义道德,骨子里男盗女娼,傅振铎的精辟概括,为“两面人”绘制了一幅标准像。小人,本身已是人格卑劣的人,再加上一个“真”字,憎恶到了骨子里。

  “两面人”之所以表现出“两面”,重要的一点在于其毫无耻感。明朝学者杨鼎评价自己:“平生无可取者,但识廉耻二字耳。”他把廉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为人时只有先“识廉耻”,为官后才不至于对权力观的认识虚有其表。《玉堂丛语》云,杨鼎擢升户部右侍郎时,恐不胜任,乃书“十思”于座隅以自省。这十个方面是:“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简言之,就是需要气量时要想到宽宏,遇到别人触犯时要想到忍让,辛苦的事情要想到争先,功劳的面前要想到退让,排座位的时候要想到往后面靠,走路的时候要想到走在别人的后面,遇到扬名的事情要想到退居幕后,当了官要想到自己胜任与否,为官之道要想到善始善终,年纪大了要想到尽早让贤。对这“十思”,今天当然不必完全认同,但是必须看到它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杨鼎能提出来,表明他具有极强的自律意识,他说自己懂得廉耻,叫做真懂。《明史·杨鼎传》载,杨鼎致仕,就是他自己“再疏求去”的结果,然“赐敕驰驿归,命有司月给米二石,岁给役四人,终其身。大臣致仕有给赐,自鼎始也”,表明朝廷对他也高度认可。

  所谓真懂廉耻,就不只是自己说说,而是有相应的行为作佐证。言清行浊的“两面人”不用说了,清初著名学者阎若璩甚至认为“廉易而耻难”,做到清廉相对来说是容易的,难的是知耻。《管锥编》举两例为之作注,一个是西汉的公孙弘,贵为三公,却“为布被”,且“食一肉,脱粟之饭”,这样的人“不可谓不廉,而曲学阿世,何无耻也”;再一个是五代十国时的冯道,“刻苦俭约,不可谓不廉,而更事四姓十君,何无耻之甚也”。雍正朝重臣鄂尔泰更引申了一步:“盖谬拘臆见,薄务虚名,不以民事为事,不以民心为心,固未有能奏效者,恐廉吏与贪吏罪同等,好事较误事害更大。”这就是说,清廉只是为官的底线,为官还需“以民事为事,以民心为心”。

  当然,对于今天那些恬不知耻的“两面人”来说,这个“廉”字往往也无从谈起。落马之前,王立科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说,王立科“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权谋取私利,腐化堕落,大搞钱色交易;贪婪妄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他人贿送巨额财物,肆无忌惮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贷款办理、职务调整等方面为他人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他的落马,将其“两面人”的画皮也终于揭了开来。(田东江)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