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汇总 > 寻找南粤最美家风 > 最美家训淳民风 >正文

沟南许地许氏:耕读传家 勤学孝亲

来源:南粤清风网     日期:2016-05-03 15:05:41    
       在中国波澜起伏的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叱咤风云的许姓家族,被誉为“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鲁迅先生为其题写对联:“文且武安邦兴国古今今胜古,史与俗昌社旺稷先后后承光。”至今,这个家族的后代仍安居乐业在汕头的西北郊,地处汕潮揭三市交汇、华南五岭入海处的沟南许地。

  沟南许氏家训简介

  在中国波澜起伏的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叱咤风云的许姓家族,被誉为“近现代史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鲁迅先生为其题写对联:“文且武安邦兴国古今今胜古,史与俗昌社旺稷先后后承光。”至今,这个家族的后代仍安居乐业在汕头的西北郊,地处汕潮揭三市交汇、华南五岭入海处的沟南许地。

  “礼、静、序、书、余、耕、睦、实、弈、献”是沟南许氏的“十字”家风。七百多年沧海桑田,许氏家族勤学耕读,秉承祖训,传承家风,培育出无数济世安民、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才。今天的沟南许地,到处可以看到“颜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古典诗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诗文仍是这里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必读课,让人感受到诗礼簪缨之家的儒雅之气和先人对后人的严格要求。也正因此,许氏子孙至今依然人才辈出,他们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续写着许氏家族的辉煌。

  故居简介

  许氏宗祠是祭祀许氏祖先的地方,在这座家庙里,处处可以看到家风的传承,“克迪前光”“礼乐诗书”“孝悌忠信”等先人名言警句镌刻于祠堂的门槛内外,正门石鼓两旁则刻着家族历史的颂歌。宗祠前面,还矗立有36块光宗碑,记录的就是在清朝时期,许氏36位著名的人物。沟南村的祠堂民居大多是“四点金”组成的“驷马拖车”式建筑,登科第、大夫第、文林第等宅第至今保存完好。在这一座座百年老屋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颜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古典诗句,让人感受到诗礼簪缨之家的儒雅之气和先人对后人的严格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道德美。

  家族代表人物

  沟南古地名为紫菔陇,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潮州韩山许兆基第四子许弘烈来此创基,从事耕耘,繁衍子孙,逐渐形成沟南村,至今己有700多年的历史。许氏传至十五世,脉分数支,一支留居本土,清代乾隆年间,一支外迁广州,成为广州的名门望族。

  许拜庭(1772—1846),名赓飏,字美瑞,拜庭为其号。广州许地许氏家族的创始人。13岁在盐店当学徒,凭借聪慧勤奋,经数十年努力,成为清代广州富商。因出资组织剿灭海盗而被嘉庆皇帝赐 "议叙同知"加一级, 后又获“诰封中议大夫”奖赏。

  许应鑅(1820-1891),原名应麟,字昌言,号星台,许祚光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 咸丰三年(1853)进士。历任广饶九南兵备道兼九江关监督、河南按察使、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因其在任江苏按察使期间平反百余件冤案, 被老百姓誉为“许青天”。

  许应騤(1832-1905),字昌德,号筠庵,许礼光之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咸丰二年(1852)选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工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礼部尚书、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及船政大臣等职。被光绪皇帝赞誉“服膺自励,历官清安,政绩卓卓可传”。

  许应锵(1837-1898),字少衢,许祥光之子。同治三年(1864)举人。曾任湖北、安徽知县, 后升任直隶知州、知府、道员。秉公执法,为政廉洁,对行贿富商坦然陈辞:“吾忠孝传家,只有心田一片,沃壤千顷何为?”对贪赃枉法的官员不徇私舞弊,秉公办案,并将贿金充公入库。

  许崇智(1886—1965),字盛韬,号汝为,许炳衡之子。民国功臣、任粤军总司令,他曾提拔盟弟蒋介石任一师参谋长,又将黄埔军校校长之职让给蒋介石。

  许崇清(1888—1969),号志澄,许炳暐之子。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国民党“一大”宣言起草人、三任中山大学校长。

  许广平(1898 -1968),原名霞,字澉园,笔名景宋,许炳橒之女,在同代人中是打破封建枷锁的杰出女性代表。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主编《醒世周刊》;1926年任广东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兼校监;1927年在上海与鲁迅结为革命伴侣;1945年任《民主周刊》编辑、中国妇女联会上海分会主席;194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秘书长;1954年至196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

  许慧君(1925- ),许崇清之女。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重庆)化学系,随后赴美留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号召回国参与建设,从事有机化学及有机光化学的教研工作,曾任教于东北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是著名的光化学专家、中国有机光化学的开拓者。许慧君的夫婿朱光亚(1924-2011),长期从事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工作,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核科技的开拓者之一,为发展中国热核武器作出巨大贡献。

  许氏后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同样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笔,其中涌现了潜入敌军心脏、为解放军渡江战役作出重大贡献的共产党员许锡缵;任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后红七军参谋长,后牺牲在福建武平的烈士许卓、“潮汕七日红”烈士许怀仁;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和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研巨星许慧君、朱光亚夫妇。直到现代,许氏家族同样群贤云集,如今侨居世界各地也达数百之众。

  点睛之笔

  “礼、静、序、书、余、耕、睦、实、弈、献”是沟南许氏的“十字”家风。许氏后人成立的沟南许地文史研究会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耕读世家高风秉承”八字家风。

  家训摘编

  1、:仪容敬谨,守礼谦让,礼尚往来,知礼行天下;

  2、:静能致远,静以养心志;

  3、:从宗庙的程序,到一切事皆有程序,次序,条理化,生活要有秩序,乡里要辈序;

  4、:诗书为立身之本,学而优则仕。

  5、:即留余,中庸之道,留有余地,稳妥不过激;

  6、: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余力则学文的习惯;

  7、:敦敦告嘱,居家和睦,积厚邻里,社稷安宁;

  8、:脚踏实地,老实务实忠实,实事求是,凡事落到实处;

  9、:族人性格刚烈、坚强、喜欢博弈,欲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巨大成绩,人智即进,乃有科文;

  10、:用丰富的智慧与牺牲精神对国家对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中国近代史上出有顶尖人才;

  专家及后人述评

  许因才(文史学者、汕头作家协会会员、沟南文史研究会老师,研究沟南许地20余年):沟南许地历史上共出了20名举人、3名进士、1名翰林,以及1人获颁圣旨,还有29人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辉煌的家族史,离不开许氏家族诗书耕读优良传统家风。许因才认为,沟南许地的家风可以升华为十个字,那就是“礼”——仪容敬谨,“静”——宁静致远;“序”——长幼内外上下各有序;“书”——诗书为立身之本,学而优则仕;“余”——留余,不过激,符合中庸之道;“耕”——勤耕耘,有余力,则学文;“睦”——居家和睦,社稷安宁;“实”——脚踏实地、克勤克俭为立国之本;“弈”——博弈,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成绩;“献”——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鄞镇凯(潮汕民俗专家、汕头市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市民协灯谜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氏后人继承先人许申(唐宋潮州八贤之一)传统,耕读传家。许氏长辈教育子孙多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出仕为官;如果无法做官,也要做一个有知识的农民,知书达理。直到现在,沟南许地还保存着这种良好的家族风气,可谓耕读世家。

  蔡希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汕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沟南许地是汕头地区唯一能够称得上是“海滨邹鲁”的地方,因为这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在沟南许氏的祠堂,竖立着光宗碑,鼓励后人积极读书,光宗耀祖。此外,在村子的部分房屋,门槛上刻有陶渊明等诗人的诗句,体现出许氏诗书世家的风范。如今,村子也是一派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氛围。许氏族人继承了先辈的优良家风,不仅影响了子孙后代,也影响了嫁入村中的或是周边的群众。

  陈友义(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良好家风是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基础,有好的家风才会有好的民风,才会有好的国风,有好的家风才会有美好幸福的家庭和生活,才能培养出好的儿女。好的家风需要我们去培育、传承和发扬创新,在高度开放的社会,更需要我们新一代把良好家风发扬光大。

  隗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教授):潮汕人有根,就像风筝,无论漂到哪里,都有一根线系在家乡,系在祠堂的梁上、系在老母亲的手里,系在龙舟的龙头上,这是有形的东西。还有无形的东西,那就是家风,它对内凝聚家族,对外则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伊妮(知名作家):她在纪实文学《千秋家国梦》(记录一个多世纪以来广州西关许地(今高第街)许氏家族在中国风云际会的历史漩涡之中的显赫历史)里写到:“先有国而后有家,这一凝聚了古老而朴素的真理的思想,已经牢不可破地渗透到许氏家族及中国千万个大家庭与小家庭的潜意识中,也构成了这个家族独特的品格与灵魂,这就是代代对国事的直接参与,对政治的专注热情、执着于建功立业,孜孜追求显身扬名”。

  许映斌(沟南许地社区居委会主任):年轻时在外读书工作,对厚重的家族历史还没有深切的感受,现在回到本土本乡,越来越为家族的历史所震撼和感动。由于家风的良好传承,沟南许地至今民风淳朴,年青人脚踏实地勤勉谋生,侍亲至孝。仅上世纪80年代至今,沟南许地就出了近十位校长。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