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 警惕丘疹性荨麻疹

来源:温 炬 李先文   作者:   时间:2021-06-01 18:06:00  浏览次数:-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以症状特点命名的疾病,也称为荨麻疹样苔藓。本病实际上为虫咬症,有些教材也将之称为虫咬皮炎,多发于花开满地的春天及春夏之交。现在普遍认为,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臭虫、跳蚤、虱、螨、蚊、狗疥虫、鸡刺皮螨等昆虫叮咬后,其唾液蛋白或虫体蛋白进入皮肤,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这是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在首次接触时致敏,致敏的过程是不会有临床症状的,整个致敏过程大约需要10天,待再次接触时发病。现有研究表明,反复刺激可产生脱敏反应,故婴幼儿及儿童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也被称为婴儿苔藓。

  丘疹性荨麻疹的表现

  丘疹性荨麻疹多发于面、颈、躯干及四肢等暴露于外界的部分,可散发,也可群居分布,典型皮损为绿豆大小至花生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有的可有伪足,顶端常有小水疱,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淤点或淤斑,部分中央可见叮咬痕迹。严重者发生后不久会出现半球形隆起的紧张性大水疱,疱液清,周围无红晕,呈皮肤色或淡红色、浅褐色。皮损常伴有刺痛、灼痛、剧痒,通常在1~2周内消退,部分会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由于瘙痒剧烈,皮损处常见抓痕,且因处理不当容易继发皮肤感染。

  不同虫类叮咬所致的皮损也是有差异的。例如臭虫叮咬后,典型表现为瘙痒性、红色水肿性丘疹,有时可见中央出血斑,大部分发生在暴露位置,3个皮损排成一串,称为“早餐、午餐和晚餐征”;跳蚤叮咬表现为强烈瘙痒的丘疱疹,通常位于小腿远端;再如恙螨叮咬后可引起剧烈的瘙痒,通常可在下肢或衣物松紧带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发现成簇的丘疹、水疱或大疱。

  避免误诊  还应鉴别诊断

  由上可以看出丘疹性荨麻疹的皮疹表现多种多样,那么我们在诊断该病前,还应与一些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最常混淆的应该就是荨麻疹,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感染、药物、食物及冷热物理因素均可引发。其典型表现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鲜红色、苍白色或皮肤色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融合成片。与丘疹性荨麻疹最大区别在于,荨麻疹是一种速发型超敏反应,皮疹通常会在2~24小时内消退。另一种多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容易被混淆的疾病是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皮损表现与丘疹性荨麻疹相似,可呈斑疹、丘疹、水疱,但通常伴有发热,且与丘疹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不同的是,水痘发生后机体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很少发生再次感染。

  治疗

  首先,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通常可以在1~2周内自行消退。临床上一般是对症治疗,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剂等,都具有良好的疗效,继发皮肤感染时还应予抗感染治疗。但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一旦发现有皮肤损害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

  预防

  最好的预防方法是从病因入手。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及床上用品,将洗好的衣物置于太阳下暴晒,南方潮湿的“回南天”气候里,可以使用开水烫洗衣物,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其次,要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常打扫、开窗通风,不留适宜昆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发现家里有虫类的生存痕迹,应及时使用杀虫剂等方式消除虫类,从根源上减少跳蚤、臭虫、蚊、螨等昆虫的孽生。(温炬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李先文系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