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动能

来源:闫宝璋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6-18 20:05:53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严紧硬实”的好作风在全党日趋深化,然而,仍有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还停留在过去,放不下“宽松软虚”的日子,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有的抱着“少干少出错、不干不出错”的心态,怕负责任、担风险,不敢担当;有的借口规矩多、约束严,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有的潜规则意识未完全根除,铤而走险,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踩踏“红线”乱办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当前突出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实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

 

  当前,正值改革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决不能放任此类现象发展蔓延,必须向“为官不为”行为动刀子、出重拳。必须建立宽严相济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教育引导、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容错纠错等措施,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担当作为的动能,努力在新时代以新担当做出新作为。
      去年,中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该意见的制定实施,为充分调动各级各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个别干部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等难题开出了一剂“良药”。

 

端正思想认识  为干部主动作为提供“动力源”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动力。从近年来各地通报的“为官不为”典型案例来看,被查处的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和从政目的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这些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纪法意识淡薄,占着官位、手握公权,却避事怠政,不为人民干实事,胆大者甚至徇私枉法,胡作非为。
      欲正其行为,必先正其思想。防治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必须深挖其错误思想的根源,针对性开展学习教育,为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提供思想动力。
      坚持党性宗旨教育。各级党组织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上党课过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坚持分层次、分类别施教,开展经常性党性修养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党员干部积极主动作为的党性基础。
      深化党章党规党纪学习。聚焦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组织和基层一线干部,围绕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职能机构,持续、深入开展党章党规党纪知识学习,帮助党员干部养成依规依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思维习惯,杜绝盲目担当、任性而为。
      抓好政德官德建设。德是从政之基,是为官之魂。时下,有的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就躲,遇到问题就绕,遇到困难就推”,这些不想为、不愿为的现象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作风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品行问题。要把政德官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求真务实、推进工作、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上,放在谋划改革推动发展上,厚植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的思想根基,让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强化激励措施  为干部敢于作为安装“助推器”
      “想让马儿跑,得让马儿多吃草。”鼓励干事创业不能只靠拍拍掌、鼓鼓劲,必须拿出具体化、可落实的正面激励和容错纠错举措,真正让实干者政治上有地位、精神上受鼓舞、生活上得实惠,为干部敢于作为安装“助推器”。
      树立事业为上的用人导向。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观念,以政治标准为“硬杠杠”,把忠诚于党、品行端正、担当负责、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对不适应岗位要求、打不开工作局面、群众不满意或意见较大的干部,及时作出调整。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让畏手畏脚、磨洋工、浑浑噩噩混日子的干部有压力、没市场,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常态和共识。
      突出正面激励导向。要创新荣誉表彰制度,充分运用精神激励,大力宣传干事创业先进典型,让实干者被推崇、受尊敬,不断强化“为官有为”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组织关怀和人文关怀,关心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个人工作、家庭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心理健康等情况,保障其应享有的福利待遇,切实增强干部职业归属感。
      抓好容错纠错导向。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党员干部进行问责前,应当先行核查当事人履职行为是否符合容错情形和免责条件。凡是符合相关条件的,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纪法为准绳,通过书面审查、实地检查、听取当事人意见、走访询问、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开展调查,准确把握容错政策界限,合理界定容错情形和条件,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失误、错误和无意过失,给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党员干部吃下“定心丸”。

 

精准考评问责  为干部正确作为拧紧“安全阀”
      建设素质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不仅要有动力系统,还要有“刹车”系统,既要用宽容激励斗志,又要以严管体现厚爱。要遵循“可考核、可追责”的原则,严格约束和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党员干部在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谋事干事,不出现胡干乱干、瞎干蛮干的情况,为党员干部正确作为拧紧“安全阀”。
      明确权力和责任。要建立“权力清单”,明确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乡镇、街道的权力边界、职责范围;建立“责任清单”,细化责任归属、确定具体责任承担者,把责罚措施具体化;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为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履职尽责划出红线。
      科学考核评价。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构建民主评议党风政风行风的全方位考评机制。通过完善群众评议、走访谈话、实绩考核等办法,为党员干部是否胜任、是否称职、是否作为进行“精准画像”,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使庸官、懒官、太平官等露出马脚、现出原形。
      严格执纪精准问责。要准确把握政策策略,树立干事创业鲜明导向,执纪把握“七看”,问责念好“六字诀”,体现严管厚爱,激发担当作为。要加大对“为官不为”的查处力度,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一起的基础上,对不作为的问责要精准得当,准确界定问题究竟该由谁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负责的层面有多大。比如,有的基层一线干部权力有限,虽然未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事情进行了分析、请示和汇报,并没有不管不理,而是由于有更高权限的领导和部门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事情拖而未办、办而不实。那么,在问责过程中,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律责罚。否则,会让基层一线干部寒心、灰心。(作者系惠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