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评论 > 正文

以工作实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来源:南方日报 日期:2025-05-13 09:03:05
【打印】

  作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个人身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有时候不容易发现,也难以自觉纠正,需要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把身上的不良习气及时涤除,保持风清气正的形象。

  联系实践中的不同表现,对什么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多维角度来理解。从纵向来说,上下信息不对称,沟通协调难,上级有部署下级难落实。从横向来说,本位自居,部门单位之间关系不密切,工作缺乏互动。从自身来说,干事情想当然、拍脑袋,知行不一,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本质是脱离实际,特点是没有调查研究,结局是没有实效。怎么来克服作风问题?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每日三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提升思想的同时,把调查研究当作工作习惯、基本方法,力争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落地见效。

  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时间把所做工作的对象、条件、环境、时间等客观存在搞清楚,承认客观决定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每做一项工作力求见人见物见效。在实践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蕴含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用正确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脱离实际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工作中胡子眉毛一把抓,做了不少活,但事情就是没有变化,不能实现否定之否定,不能从量变到质变。比如,一些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不管收集的意见与解决的问题是否有紧密联系,对意见只征不求,不作深度研究,不去调查判断,都把意见改进文本中去。这种人云亦云、不分主次、毫无主见的征求意见工作,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律观。一切工作都有其规律性,规律本身隐藏在客观事物中,但要找到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反复到实践中去,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并运用规律,把事情办得圆满顺利。按规律是“实事”的重要组成,找规律是“求是”重要环节,办成事是运用规律的直接结果。按规律办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违反规律办事就会出现破坏性、颠覆性的错误。历史很多这样的教训。如地方人大的监督工作,要做到正确、有效、依法,就要把握开展一项工作的规律性。如果一项工作刚部署下去,没干多长时间就展开监督,究竟有什么不足和经验,就很难发现出来和总结上来,因为监督工作本质不具有超前性,不能过于超前政府正在干的工作。但从立法工作来看,人大的主导作用又要有超前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尽量看到某一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趋势研究工作,使立法具有前瞻性和指引性。

  第三,要有实在的利益观。开展工作有效与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群众有没有获得感、幸福感,能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每年重点实施的“十件民生实事”,有的一年内可以完成,有的持续多年才能干成。这就要求有实在的利益观,一年内做不到的事,尽量不要纳入“十件民生实事”范围,只有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可以办成的事纳入每年的十件之中,做到切实可行,体现见人见事见物,方能让群众可知可感可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人大代表要说实话,因为他们来自人民之中;人大机关要做实事,因为它是以体现人民民主的权力机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人大机关工作的根本保证,就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和利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