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2024185129号
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这个“木鱼”要天天敲,让全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
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的《敕修百丈清规》记载:“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鱼昼夜不眠,取其精神,刻木为鱼,可以用来警示佛门弟子时刻保持警醒,修习佛法要像鱼一直睁着眼睛那样,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习近平总书记用“木鱼”比喻作风建设,充分彰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不是一时一事之功,只有锲而不舍、常抓不懈,才能使改进作风在全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从现实情况来看,不良风气往往与社会传统观念、旧有习惯和利益格局相互交织,一些作风问题仍有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个别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认为作风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可以松口气、歇歇脚。个别党员干部产生“疲劳综合征”,对作风问题的隐形变异、潜滋暗长的新表现新动向缺乏敏锐性警惕性。个别地方和部门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对隐形“四风”问题的发现和查处力度不够,使得违规者心存侥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这也说明,天天敲“木鱼”作为一个警示,对作风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
天天敲“木鱼”并非易事,需要坚强的毅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坚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风建设将陷入“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的怪圈。天天敲“木鱼”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容不得任何懈怠和轻视。着眼于“抓常”目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作风建设的政治责任,把作风建设作为重大而严肃的政治任务,坚持领导带头做、带头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落实,形成以上率下、以上带下的良好氛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增强定力、养成习惯,推动作风建设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拓展,让清风正气充盈干事创业的每个角落。
敲“木鱼”有真敲和假敲、重敲和轻敲、长敲和短敲的区别。同理,作风建设的实践充分说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假抓大不一样,严抓和松抓也大不一样。着眼于“抓细”目标,既旗帜鲜明地敲响“木鱼”,唱响作风主旋律,传递作风新要求,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又恰到好处地敲准“木鱼”,保持合理的工作力度和节奏,精准切中党员干部作风问题的要害和穴位,真正把作风问题找出来,深挖细查,触及灵魂,点到痛处,标本兼治地解决作风问题。
天天敲“木鱼”重在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眼于“抓长”目标,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木鱼”的警示下,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把他律要求转化成内在自律追求,把遵规守纪刻印在心,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同时,瞄向“木鱼”天天敲的常态长效,健全和执行作风建设机制,从制度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巩固作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