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评论 > 正文

公生明 廉生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日期:2025-11-07 11:14:47
【打印】

  “公生明,廉生威”源自明代官员年富所撰《官箴》,被一些明清官吏引为官箴自警。此语揭示了公正与廉洁对于从政者的重要意义,也点明了廉洁从政、公正用权是赢得民心、树立威望的根本所在。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党员干部唯有坚守“公”与“廉”,方能行稳致远,在时代浪潮中扛起使命担当。

  什么是“公”与“廉”?“公”,是秉持公正之心,处事不偏不倚,以公共利益为先,不谋私利;“廉”,是坚守廉洁底线,克己奉公,杜绝贪污腐败,做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北宋包拯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准则,一生铁面无私,断案公正,不畏权贵,一心为民申冤,成为为官公正、清廉的典范。明代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其坚守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公”与“廉”是立身之本、履职之基,以公正之心履职,以廉洁之行践诺,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秉持公廉,就要坚守原则、清正廉洁,既要有“守公心”的信念,更要有“践廉行”的行动。古往今来,无数清官廉吏以实际行动诠释公廉的力量。东汉杨震“四知拒金”,严词拒绝深夜送来的重金,守住了廉洁底线,其正直清廉的形象千古流芳。这种坚守原则、不为利益所动的精神,始终是从政者的道德标杆,彰显着公廉精神的永恒价值。

  公廉之人,大多心怀坦荡,面对利益诱惑、人情干扰,总能保持清醒头脑,坚守原则底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之,一些人贪欲膨胀、公权私用,最终自食恶果。古代因贪得无厌、大肆敛财而身败名裂的贪官污吏不在少数。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的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大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工作中,背离公正原则,搞暗箱操作、厚此薄彼,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引发群众不满。这些行为不仅让个人坠入腐败的深渊,更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害。

  “公生明,廉生威。”公廉自古以来就是衡量从政者德行的重要标尺,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需要。党员干部要将“公”与“廉”融入血脉,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面对诱惑时,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醒守住底线;在履行职责时,以“平出于公,公出于道”的原则公正处事,让“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的理念成为干事创业的坚实基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清正廉洁、公正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