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2024185129号
近年来媒体曝光因“雅”而“腐”的官员其实不在少数。《中国纪检监察报》去年曾刊文指出:部分党员干部追求情致、讲究高雅,喜好收藏名家字画、品名茶论好酒、藏美玉藏古董,深究细研。但如果偏执于此,痴迷其中、“孜孜以求”,就很容易成为“雅贿”的俘虏。
2018年1月19日,佛山市监察委挂牌成立当天,对涉嫌受贿犯罪的佛山市政协原常委刘坚明采取留置措施。调查中,针对刘坚明家中琳琅满目的奇石、堆如小山的字画(240余件),佛山市纪委实行全要素试用12项审查调查措施。在破案过程中,“雅贿”在新时期带来的新隐患和新挑战也浮出水面。
《南方》杂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本案所遇到的系列问题和漏洞,正是近年来“雅贿”成为腐败新热点的关键,其中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行贿手段隐蔽;二是调查取证难,时间紧;三是估值查证难,升值潜力大。在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的新时期,用留置取代“双规”,对破案审案的时间、证据链的要求都有了明显提高,无疑增加了破案难度,也将大幅提升腐败官员对“雅贿”的青睐。如果不及时堵住漏洞,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雅贿”必将成为未来腐败的重灾区。
行贿手段隐蔽,定性难
送官员古玩字画、送奇石和名贵家具、为其著书立传等“雅贿”,往往比直接送钱财更让人愿意笑纳。而“雅贿”因为披上了“风雅”的外衣,让人不易察觉,在“无声中”落入圈套。
据《南方》杂志记者调查了解,除了直接送古玩字画之外,“雅贿”腐败行为手段多隐蔽性强,变现能力也强。比如利用假画收钱,官员购买赝品,行贿人再将赝品当真品高价买走。或者通过市场炒高官员持有的藏品或其本人作品,并安排“专人”接盘,形成“雅贿”产业链。
即便是多年后“雅贿”官员落网了,之前的“雅贿”也因行贿手段隐秘而难以分辨,很容易让办案人员忽略。如刘坚明一案,虽然他本人已认罪伏法,极为详细的账本也被查获,但由于其“受贿”的奇石字画、名烟名酒已经历时多年,很多都说不清、记不清来历。而在新时期,留置时间又这么短,根本无法对所有奇石字画(240件)一一进行调查,分清哪些是“雅贿”来的。即便本案进行了全要素试用12项审查调查措施,到最终移交司法机关,哪些属“雅贿”也无法全部明确。
再加上司法机关对“雅贿”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很容易让人心存侥幸。
时间紧费用高,调查取证难
一方面,正因为行贿手段隐蔽,针对雅贿没有明确调查办法,大幅增加了调查取证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雅贿”因为已经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勾结,调查破案过程成本高企。再加上留置时间短,取证要求高,破案时间紧,令“雅贿”办案的时间、财务和机会成本均大幅增加。
虽然目前监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全面铺开阶段,但对于“雅贿”的调查没有专门的行动指南和调查指引。从哪里查起,该怎么查,遇到问题,依靠谁查,都没有清晰指引。
刘坚明一案,因账本被查获,而且其本人也配合的情况下,佛山市纪委办案人员采用了估价高优先查的办法,依照刘坚明供述的藏品估值,先对部分名画进行调查,但却遇到作者不配合的情况。办案人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当时有的作者出售画作的价格较低,如今其画作已涨价,他怕调查会影响他的作品市场,根本不想配合我们。而且这位作者本身也没有违法又不是党员,我们找不到法律依据要求他必须配合我们调查。而那些找不到作者的作品,甚至连真伪都无法辨认,也就没法作为证据。”
由于雅贿本身多数都没有交易凭据,又难以找到当事人,任何一件要查证,时间成本、财务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特别是留置时间短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刘坚明一案有240件,每件调查成本为300元,则总共要72000元;如时间成本为3天/件,则需要近两年时间,而破案时间实际只有几十天。
这个漏洞不堵住,“雅贿”在产业链的保护下,将有不少漏网之鱼。
估值难,违法违纪“性价比高”
除了取证难之外,估值查证难也是“雅贿”案的一大特点。由于针对“雅贿”没有明确调查办法和指南,以及辅助机构,因此即便是确定为“雅贿”,其价值的判断依然是个大问题。
除了判断哪些是“雅贿”来的之外,接下来该怎么算“雅贿”的金额?对此,目前全国都没有明确的办案指引和相对明确的鉴定估值机构。而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办案人员也发现对“雅贿”查封的这些藏品估值难度较大,很多都只能先由嫌疑人自己提供,部分被证实与实际有较大差距。
佛山市纪委对此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求助佛山市物价局,对部分如玉石、名贵木头家具等进行鉴定,又如借鉴其他地方(深圳)的经验,找一家第三方鉴定机构,对部分估值较高的藏品进行鉴定,但总体效果仍不理想。佛山市纪委办案人员表示,希望能够有更权威、更科学的估值取证办法。
目前,“雅贿”不但有着完整的“洗钱”产业链,升值潜力大、变现能力强不说,万一被查还有估值难这个挡箭牌。难怪越来越多官员和行贿者热衷于“雅贿”。估值难这个问题不解决,“雅贿”金额与处置结果“误差”就有可能非常大,并由此产生“犯罪成本低”“违纪性价比高”的侥幸心理。
建议完善申报制度防微杜渐
针对国内省内“雅贿”案件在新时期的现实情况,《南方》杂志记者综合佛山市纪委以及有关机构做法,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员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特别增加针对高价值收藏品项目,必须及时申报。这样一方面会有很强的预防提醒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对这些藏品的来历和估值进行记录,便于组织和司法部门核实和调查处置。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雅贿”查案的指引办法,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漏洞。比如要求涉案行贿人员、作品来源机构以及作品作者,必须配合纪检部门的调查,限时给出结果。对于“雅贿”案中,藏品该如何取证、如何估值、找谁来估值取证,出台明确指引和解决办法,并不断完善。
三是建议成立省级官方指定鉴定机构,对部分第三方鉴定机构发放专项牌照,指定哪些类别藏品由这些机构来鉴定估值,并与艺术品交易中心进行大数据合作,降低调查估值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是加强全要素试用12项审查调查措施的推广运用,加强查案破案的能力。特别是针对行贿人和参与“洗钱”“行贿”的公司机构,不但要进行处置和留案底,而且要对涉案的“雅贿产业链”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五是科学调整对“雅贿”金额的估值办法,从严认定估值,上报交公的正常估值。例如对于无法提供贿赂人、无法提供发票收据的“雅贿”藏品,将按照当时起拍价和现在市价的中间值来定。同时对主动上报交公的,正常估值,从轻处理。
六是加强党政官员的教育,建议他们不要公开宣扬自己的收藏爱好,更不要偏执于此。多宣传查处的各种“雅贿”贪腐案,提醒他们防微杜渐。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2024185129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