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史鉴 > 正文

芙蓉别渚忆了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22-09-09 07:57:07
【打印】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这是南宋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这首词出现在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

  魏了翁是谁?魏了翁(1178年-1237年)是南宋儒学大家,字华父,号鹤山,邛州浦江(今四川蒲江)人,历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潼川路提点刑狱公事、佥书枢密院事等职,年六十卒,谥文靖。他致力于学,博通经典,与真德秀齐名,并称“真魏”。在思想史脉络中,魏了翁继承和发扬程朱之学,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

  宝庆元年(1225年),魏了翁谪居靖州。至靖后,见此地偏僻蛮夷,“布髽跣足之风,未之有改。城中不满四十家,气象萧条”,于是,他在纯福坡上修筑书院,作为读书著述、讲学传道之所,播下文明教化的火种。当时,鹤山书院不仅有学舍讲堂,也有山水林泉,魏了翁在洲内广植芙蓉,屡作诗词吟咏,表达对芙蓉及小屿赏心悦目之景的喜爱。

  水木芙蓉纯洁妩媚,素雅大方,本是湘蜀地域的风物,屈原《九歌》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芙蓉为衣,馥郁芳柔。魏了翁也前来凑趣,“某息游其间,往辄移晷,而乐极生感,咏余兴叹”,芙蓉触动了内心许多灵感,“芙蓉自与诗肠谋”,以审美的心态赏读绿水青山,赏读芙蓉成趣的千姿百态之景,吟咏寄怀。《靖州鹤山书院记》亦云:“背夏涉秋,水木芙蓉更隐迭见”,芙蓉开着正盛,花红叶绿,若隐若现,“红白相辉转明耀”,互为映衬,使得大自然充满灵动之趣。

  对于困顿的人生来说,芙蓉绚丽了魏了翁的生命之树。“闭藏佳境城东陬”,寓居靖州后,魏了翁在城东开辟芙蓉洲,水木丛生,成为了理想中的佳境,心中别有一种感怀——“介然用之便成圃,下视更得芙蓉洲”,芙蓉成圃,山水成洲,恬淡自然,眼中的景色也变得明亮了,如此洗涤心灵,真可谓尽见生命的极致。彼年,周敦颐作《爱莲说》,以“莲花”代表士人君子形象,寄寓一种修身而不出世道、应俗而心灵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生哲学。魏了翁以“芙蓉”为侣,想来也有着同样的意趣。

  谁不渴望自然之美?谁不钦羡回归自然?很快,芙蓉洲扩展成“靖州十景”之“芙蓉别渚”,更以“渠江真隐在别渚”抒怀,体味闲适恬静的志趣。其中的“别渚”二字,指出魏了翁不一样的心情意绪,在世俗之外求得内心澄静,透着自然旷达、萧疏淡远的韵致。后人追寻芳躅,怀念不已,绘有“芙蓉别渚”图,又留下了诸多关于“芙蓉别渚”的吟咏——“鹤山之傍,荒洲寂寞。芙蓉不华,洲名如昨。想见当年,拒霜自托。楚国灵均,搴芳有约”;“曲曲山隅浅浅淮,芙蓉秋泛蒲洲花。”在文人笔下,无论是“芙蓉不华”与“楚国灵均”,还是“浅浅淮”与“蒲洲花”,无不透露出自然与心境的合一,而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沉浸于自然大化的无言之中,又反过来浸润内心感悟,成了最具文学意味的所在。

  以芙蓉喻志,返璞归真,与道合一,成就了魏了翁教化靖州的梦想。“山中华木迭宾送,人把荣枯同幻梦”,魏了翁僻居靖州的日子,并没有“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相反,他努力治学,过得孤寂而又充实,“静虑澄神”,沉思生命,“明善诚身”,复归真情本性的生活方式。魏了翁在诗中说:“卧看芙蓉生未生,满目天机供日用”,“机”即机微,喻为隐逸高趣,充满天机。

  实际上,来到靖州后,魏了翁有更多时间读书与著述,“岁月易得,使非假以暇日,将虚此生矣。今未敢便有所著,且温旧读以发新知,庶几迁善寡过不为空言耳。”他发奋读书,勤勉不倦,期许在靖州成就一番事业,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宋史·魏了翁传》称:“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以洙泗、伊洛之道脉为己任”,魏了翁将濂洛之学推向高峰,“使海内人士咸知正学之宗”。

  魏了翁沉醉于儒家经典之中,著成《古今考》《大易集义》等,注疏经解三百余卷,“所蓄既厚,厥见孔明”“实能得众人之所未得也”,宋理宗御书“鹤山书院”四个大字赐魏了翁,奠定了他在宋明思想史上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芙蓉就是魏了翁的化身,澄怀静虑,“正于槁瘁生光辉”,照亮着艰难困顿的人生。而在鹤山书院建立的“芙蓉洲”,凝聚为儒学发展的明灯。因此,明代文人廖道南在《楚纪》中称颂道:“华父谪靖,鹤山增秀。九经释义,群英日就。”魏了翁与靖州,可谓两不相负,文脉贯通,记忆长存。(周欣 唐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