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风观澜 > 史鉴 >正文

气清色明说文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期:2024-02-23 08:25:48    

  红砖白石,琉璃燕脊。走进福建泉州文庙内的文庄蔡公祠,硕大的古榕树枝叶婆娑,明代儒学大家蔡清遗韵,如清风习习吹来。

  蔡清(1453—1508),字介夫,别号虚斋,泉州曾井铺(今泉州市鲤城区)人。蔡清将毕生心血投入到治学中,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思想有独到理解。蔡清熟读诸家学说,能做到不人云亦云,而自成一派,推陈出新。万历十六年(1588),蔡清获赐“文庄”谥号,赠礼部右侍郎。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文庙。

  宋元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有着刺桐城之名的泉州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对外贸易城市。“涨海声中万国商”的鼎盛景象里,是中外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演化出泉州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观,涌现出一批璀璨夺目的思想家,我们熟悉的李贽便是泉州人,而蔡清堪称明代泉州理学的代表性人物。

  走在泉州古城状元街上,行至街尾可以看到一座牌坊,坊柱上书有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这原是清代泉州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题撰的,上联赞美了泉州清源山、紫帽山等四座名山的钟灵毓秀,下联则是对泉州人文荟萃的赞誉。“蒙存浅达”指的是四位泉籍名家写的四本理学经典著作,即蔡清的《易经蒙引》、林希元的《易经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苏浚的《四书达说》。林希元、陈琛、苏浚都是在蔡清的影响下开始研究理学的,蔡清的理学成就可见一斑。

  在蔡清的倡导和影响下,林希元、陈琛、苏浚、郭惟贤等人在泉州名刹开元寺集结,研究《易》学,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由此创建了“清源学派”。在这群学者的不断努力下,泉州的文教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泉州理学“蔚然成一家言”,来自闽南的声音阐释和传播着当时的主流学说,影响甚至扩展到全国。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所著《闽书》记载,“至今天下言《易》者,皆推晋江。”

  蔡清笃信“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而他践行“利天下”的理想,更多是通过著书育人实现的。蔡清为人清静淡泊,在他近二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所到之处必讲理学,以至于追随者众多,“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蔡清秉持着先育人后求学的理念,认为“学宜养正性,持正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一个人应当如此学习——培育正直的品行,做一个端正的人,要虚心求教、投入钻研,书本上学到的圣贤之道,要能够结合自己的情况深入检视,要能够运用于实际。

  蔡清在泉州的理学遗迹众多,在泉州西街裴巷口西侧,有一座“蒙引楼”,这是蔡清著《易经蒙引》的地方,明代在钟楼附近还立有“理学名臣”的牌坊,即为褒扬蔡清对理学的贡献而立……部分遗迹在历史洗礼中已荡然无存,但仍清晰地留存在老照片中,蔡清的故事也依然留存在泉州百姓的口耳相传中。

  在教书育人之外,蔡清一生清廉。“廉则威生,清风先人”,这是蔡清在《廉生威铭》中对如何为官的思考。在他看来,只有廉洁从政才能在百姓心中树立威望,政令施行也会因此更加畅通,为政若不廉,即使才华横溢、地位显赫,终将身败名裂。

  蔡清十分推崇贾谊和诸葛亮的正直,在江西任职时,宁王朱宸濠过生日,属下均穿朝服来贺寿,只有蔡清一个人穿着便服,旁人问起来,他直言不讳,说要与朝廷礼仪有所区别。每逢初一、十五,宁王的属下都要先拜朱宸濠,次日才拜孔子,蔡清却坚持先拜孔子。蔡清的端正耿直使得朱宸濠对其不满,当众嘲笑蔡清不会作诗,蔡清说:“某平生于人无私”,巧用“私”与“诗”的谐音予以反击。面对社会不良风气,蔡清敢于直言,体现了他激浊扬清的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虚怀若谷,乐于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告老归家养病后,蔡清仍坚持在泉州的水陆寺讲学,许多有志于学的民众,不惧路途遥远,纷纷前来听他讲课。蔡清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收贫困学生的学费,甚至提供膳食、冬衣。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续藏书》中描述蔡清“明经笃学,气清色明,外简而内辨”,短短几个字囊括了蔡清清简而丰满的一生。走出文庄蔡公祠,背后的古榕依然在风中挺拔傲立,恰如蔡清的思想,在传承弘扬中赓续。(何思微 庄君斌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