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史鉴 > 正文

“以百姓心为心”

来源:《党风》杂志 日期:2020-07-20 14:32:02
【打印】

《老子》第四十九章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有没有“常”字,是“常”还是“恒”,是“常无心”还是“无常心”,都不要紧,涉及的是版本问题,但老子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王安石说:“圣人无心……以‘吉凶与民同患’故也。”当代朱谦之先生说:“此言圣人不师心自用,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已。”陈鼓应先生译曰:“圣人没有主观成见,以百姓的心为心。”老子说的圣人,当然不是孔夫子,而是道德智慧极高的那种人。

官员如何为政,是一个不知议论了多少世代的问题。在有识之士的认知中,一向强调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贞观政要》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抵都是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翻版,至少道理是同样的道理。

元朝张养浩编有“三事忠告”,是“就其居官所得,剀切指陈,欲凡从政者知法所戒”(张元济语),也可以说是他践行“以百姓心为心”的写照。在《为政忠告》中,他明确了官员任命下达时该如何、上任时该如何、听讼时乃至闲居时该如何。比如上任,先要调查研究,“比入其境,民瘼轻重,吏弊深浅,前官良否,强宗有无,控诉之人多与寡,皆须尽心询访也。至则远居数舍,召掌之者语其详疏,其概先得其情”。《风宪忠告》的开篇,他以切身经历忠告官员要“自律第一”。他说:“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则当严于士焉;有言责者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层层递进的关系表明,官员的职责越重,自律应当越严格,“自律不严,何以服众?”至于什么叫严,他开列了一个“负面清单”:“或巧规子钱,或盗行盐帖,或荒耽麯糵,或私用亲属,或田猎不时,或宴游无度,或潜托有司之事,或妄兴不急之工,或旷官第而弗居,或纵家人而不检,于斯数者而有一焉,皆足为风宪之累”。其中“盗行盐帖”“田猎不时”等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总的说来,与今日官员理应具备之操守并无二致。

必须看到,实践中的一些官员讲起道理来天花乱坠,见之于行动则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河南内乡有座据说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县衙,那里一副对联很典型:“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对当官应当持有的心态、官员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如何摆正位置,认识得可谓透彻不过,也算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阐发了。从前各地衙门的厅堂之上,也无不高挂着“正大光明”“明镜高悬”一类匾额。不过,行为究竟正大光明与否、明镜能不能高悬,光靠表白或招牌显然是无济于事的。何以恰恰相反,百姓认定衙门是个“有理没钱莫进来”的所在?大抵正在于太多的事实让人不得不作此结论吧。如宋朝御史中丞王畴弹劾大理寺丞杨枕:“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气凌公卿,而利交市井;畜养污贱,而弃远妻孥。”杨枕这种官员,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广东古八贤”之一、宋朝刘元城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明朝周天佐云:“示人以言,不如示人以政。”道理虽浅显,却振聋发聩。明朝曹端更对官员作为提出过一个评价标准:其公廉乎。在他那里,口号叫得如何山响他不管,他只看结果。他对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诠释道:“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

在注释“以百姓心为心”时,陈鼓应先生引述道:“理想的治者,收敛自我的成见与意欲,不以主观厘定是非好恶的标准,破除自我中心去体认百姓的需求,而敞开彼此隔阂的通路。”这一点,张养浩是做到了的。前人因此评价他:“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那么,张养浩就可称为老子 “以百姓心为心”的“圣人”了。(田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