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品读优良家风 汲取传统精华

——读《清心善德传家风》有感

来源:南粤清风网 日期:2018-06-07 10:49:13
【打印】

最近,我反复研读了由怀集县纪委监委组织编写的《清心善德传家风》一书,流连于字里行间,感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该书以各姓氏族谱为依托,尊重史实,语言质朴,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各氏族家风文化的精髓,共有《清廉勤政篇》《忠孝仁义篇》《耕读传家篇》《崇文尚武篇》《邻里和睦篇》五个篇章,收录了怀集县域内22个姓氏家族的家规族训和家风故事,在怀集1580多年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来源于不同地方的姓氏家族在怀岭大地上开基发业,和谐共处。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该书收录的22个姓氏家族,每个家族都十分注重治家修德,通过立家规、订族训,垂训子孙后代,令优良家风薪火相传。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族训显得弥足珍贵,一则则家训、一张张匾额、一首首诗联、一段段雅事,生动地记录着纯朴民风和严明家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展现了家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春风化雨般呼唤我们重温家风历史,注重家风建设,传承家风文化。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清廉勤政篇》收录了怀集梁、黄、林三个姓氏家族的家规族训和家风故事。梁氏后裔秉承“忠孝”“仁义”的儒家道义,践行“德立身”“广学文”的家训精髓,其家族中不断涌现仁人志士,在他们的子孙后代身上,诗书礼仪、天地正义、家国情怀等民族精神得以彰显。洊水县(怀集古郡)正堂梁杕笃,勤勉从政,为后人立下榜样,其后裔梁松冈任南海县正堂时传承先祖的优秀品质,清正廉明、勤勤恳恳,祖孙后代更是将该优良家风发扬光大,后来在其家族出现了“一门两朝四清官”的动人故事。怀集黄氏家族黄维清在清光绪三年中进士,为官期间,因“屡拒利诱,绝不受贿”被誉为“黄青天”,他为族人留下了“爱国忠君,清白做人,清廉为官”的家训。宋朝时,林氏后裔林绚和林绎兄弟两人同日中进士被传为佳话,他们俩也是“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族范的忠实践诺者。

我国古代家训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中的“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训家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根本,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如,“忠孝为本,诗书传家;于家孝子,于国忠臣。”这样的家训成为了众多家族家训的核心精神。《忠孝仁义篇》收录了部分在怀集家喻户晓的忠孝典范,其中被政府赐赠匾额以表彰其孝行的例子有:清代廪生邓奇芳,他用了大半辈子践行着孝道,其父在去世前的三十年间几乎都是躺在床上度日,起居饮食均靠家人料理,邓奇芳直到78岁时,还在身体力行地照料父亲,因而获赠“孝行可嘉”牌匾;乾隆年间秀才钟大器,母亲患病三十多年,他坚持亲自熬药,并亲口尝药之后才给老人服用,因而获赐赠“鸠凫踵瑞”牌匾,意即后人应以此为榜样,积善行孝;清朝乾隆四年庠生陈洪范,被梧州府授赠“孝行可风”牌匾。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是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的精神基础,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耕读传家篇》收录有何氏“文武世家”、苏氏“书香门第”、曾氏“一门三杰”、高氏“三代明经”等家族故事,许多姓氏家族文人志士层出不穷,这与世代践行“诗书继世长”的良好家风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坚信,在这些优良家风的浸润下,必将激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追逐人生理想和梦想的澎湃动力。

家训家规是我国古代的家族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如今,这些家训家规的传承与发扬远远超出了家族的范畴,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了家庭教育范本和楷模。正如王锡爵所言“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

好家风为个人成长提供涵养,给予精神支撑,对个人正心、修身、齐家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品读《清心善德传家风》一书,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荡涤心灵、滋养精神。(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