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红陵木棉

来源:南粤清风网 日期:2020-03-30 11:40:08
【打印】

红陵,是广州人对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称谓,因地处红花岗而得名。 

初识红陵,是好多年前的事。那年三月,作为摄影爱好者跟随朋友拍摄木棉花。路过烈士陵园的时候,我被门口的大红铁门吸引住了,便“落单儿”留了下来。陵园门口的广场不大,人也不多,但远处林木葱郁,一树盛开的木棉花娇艳似火,十分惹眼。我不禁有些好奇,便拾阶而上,绕过墓园,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哇,这里真是典型的岭南特色园林景观!湖光潋滟,绿树垂荫,曲径延绵,鸟语花香,绿荫芳草和碧水轩榭间座落着各具特色的纪念亭。赋闲的人们三五成群,或聚或散,下棋的、跳舞的、慢跑的……也有嬉闹追逐或蹒跚学步的天真孩童,还有挽手私语或相依相偎的青年男女,每个人显得那样悠闲自在,远处庄严雄伟的纪念碑和高大繁茂的木棉树,构成了这美丽景致的最美景深。 

忽然之间,我就被眼前这平凡而真实的幸福景象深深感染,那没有任何修饰和渲染的普通民众的安详与快乐,竟然有着如此旺盛的张力,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振奋,更是震撼。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那株粗壮高大的木棉树。时值初春,树枝上几乎没有树叶,但花儿却开的格外繁茂,红艳艳一树繁花,炽烈烈、金灿灿,像高扬的旗帜凌空挥舞。我目不转睛地仰望枝头,一阵风吹过,两朵木棉花嗖一下从眼前掉落在脚边,它不飘落一片花瓣,跌落于泥尘,依然是整朵整朵的,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 

我弯腰小心翼翼地拾起这两朵木棉花,捧在手心,细细观赏。花瓣蓬勃,蕊红如焰,仿佛两把穿越时空传递到我手中的军号,在耳边吹响了嘹亮冲锋号角。这木棉树和烈士纪念碑上双手紧握钢枪的大理石雕塑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就这么一面之缘,我的心里多了一份牵挂。后来,朋友告诉我,木棉树下就是著名的羊城八景之“红陵旭日”所在地:清晨,红日从陵墓东方冉冉升起时,霞光万道,木棉松柏闪耀着金色的朝晖,流光溢彩,瑰丽无限。 

从此,红陵成了我和家人常来的休闲之地,那株木棉树也就成了我们一家人的挚友,每到此处都不忘仰头看上一眼。漫步陵园,木棉可望,沐浴阳光,褪去繁琐,任由思绪主宰着双脚轻盈漫步,抛开烦恼,挥别浮躁。一路走去,绿草红花清香扑鼻,蜂飞蝶舞满眼灵动,宛若置身世外佳境,汗水淋漓却又心花怒放…… 

还是那个阴雨连绵的三月,我走进烈士陵园,手抚红棉树干,仰视圆顶坟冢,分明感受到寂寥中涌动着的无穷力量。这一抔黄土,岂能掩埋住英雄的青春飞扬! 

透过墓碑上斑斑点点的岁月留痕,我仿佛看见那一张张历经了风雨沧桑,依然年轻俊俏的脸庞……那满眼憧憬的、刚毅的目光,穿过战火硝烟,越过花草林木,与你对视,直抵心灵深处里的卑微与灰暗…… 

在那样的对视与交流中,我的心情愈加沉重而复杂,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将士们,为了创建人民政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化作尘埃融入曾经执念的土地,共融于白云山珠江水,甚至没有留下姓氏大名。每每想到这些,难免心生无限感慨与感动。 

遥望木棉树,在花影摇曳中,我的思绪常常会被拉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反击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和屠杀,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等同志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由于当时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敌我力量悬殊,经三天三夜浴血奋战,起义不幸失败,起义中有57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为了让人们永远缅怀广州起义的丰功伟绩,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就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修建了这座陵园。陵园里,还有为纪念举行“刑场上的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而建造的“血祭轩辕亭”等诸多纪念瞻仰区。 

难舍红陵,常思木棉。我时常心怀敬仰走进这里。无论悲欢喜乐,在这烈士墓碑周围走一遭,想想这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心情就平静了许多。和他们比一比,还有什么不能割舍和放下呢? 

与城市的繁华相比,这座红陵也并不落寞。不仅是我,无数的羊城居民都是这里的常客。四季更迭,木棉花开花落,红陵却早已成为人们心中一座精神的丰碑,成为这座城市心灵的家园。 

我也时常带着儿子在红陵漫步,用脚步丈量过去与今天的距离。我会讲先烈的故事,也会告诉他今天的幸福生活,浸润了先烈们的热血忠魂!来得次数多了,儿子也更多了解了红陵的过往和故事,还多次在学校进行主题演讲,总能赢得不息的掌声。 

守望红色木棉,守住一种精神。或许,木棉也在守望我们,守住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