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2024185129号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三年多,正逢全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举步维艰。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锐意改革,使正定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他把改革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知重负重,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等方面积极改革,成效显著。他的很多观点至今仍然振聋发聩,很多做法对今天的年轻干部成长仍富有指导意义。
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
事之难,不在事情本身难,而在于移风易俗难。习近平同志到正定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思想解放问题。很多人认为,宁可不改革也不能犯错误,似乎搞改革就要犯错误,不改革就能平安无事。对于改革,不少人还“看不惯,不支持,有的甚至设卡布障,非议刁难,成为搞活经济的阻力”。
习近平同志从表象分析症结,指出中央希望改革,基层需要改革,但是中间执行层出现认识上的“葫芦型”问题。“不少同志反映,在解放思想、执行政策上的主要阻力,来自中间环节的负责干部……形成了一种两头放、中间卡的‘葫芦型’……生气不足、暮气沉沉,路子越走越窄。”执行层对改革不作为,对上无觉悟、对下无需求,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消极态度,势必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
习近平同志对此坚决反对。“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逃避改革,碰到困难绕着走,必然会遇到更大的困难。解决问题要靠改革,推进改革首先要带领大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出效益,改革出速度,改革出成果。”“歪风要刹住,问题要解决,改革要坚持。”“我们已经多次重申,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可见习近平同志对于改革的认识之深入、决心之坚定、行动之自觉。
政治上要敏锐,工作上要创新
1984年3月2日,习近平同志发表题为《政治上要敏锐工作上要创新》的讲话,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改革原则,并要求以此律人、律己、律事。这些原则与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是完全契合、一以贯之的。
改革要注重传承。“一切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改革不能哗众取宠,不能搞全盘推翻。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改革而改革就会对过去不经分析地抛弃,对历史和现实丧失敬意。
改革要服务大局。“一切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使自己领导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业务方针,服从于和服务于全党的奋斗目标。”改革要注重方向的正确,要服务于、有助于全党的工作大局和目标,在大局方向指引下找到自身改革的结合点,上下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改革。
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同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不相适应的老观念、老办法、老框框,都要敢于破除,而一切同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相适应的好办法、好经验,都要敢于探索、采用和推广。”解决问题的改革才是真改革,改革务必实事求是。
改革要围绕发展。“一切有利于促进人民勤劳致富的措施、经验、办法,都要敢于探索,敢于实验,成功的必须积极推广。”改革的主要指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脱离了生产力标准,改革就会失去目标、丧失动力。
改革要服务人民。“一切违反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言行,必须坚决抵制、制止。”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要把维护、发展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党的宗旨,也是改革的宗旨。
从正定县委的工作来看,习近平同志注重树立改革在考察干部中的标准和导向作用。“我们考察干部主要就看两条,一是政治上是不是敏锐,二是工作上能不能创新。”他还要求各级干部要做改革的“保护伞”。“改革既然是创新,大家希望成功,也难免会出问题。凡是努力于改革,工作中出了一些偏差或问题,一律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县委、县政府一定做大家的‘保护伞’,各级领导干部也都要为勇于改革的同志做‘保护伞’。对于破坏改革工作的人和事件,一定要从严查处。”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年轻干部担责任、挑大梁
正定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起点,从正定的改革出发,直至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体现了他的初心不改。时代在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新改革、新担当、新作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年轻干部担责任、挑大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故近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改革也是如此。如果年轻干部面对改革老于世故、瞻前顾后,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年轻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从《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寻找智慧和力量,在改革中知重负重敢于担当并走在前列。在改革中,要有舍弃小我、把乌纱帽别在裤腰带上的勇气,要有移风易俗、打破定势的魄力,要有观其大势、统筹协调的能力,要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要有舍我其谁、走在前列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