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汇总 > 寻找南粤最美家风 > 家风故事汇 >正文

薛侃: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

来源:南粤清风网     日期:2016-12-09 09:04:14    
       薛侃(1486-1546年),明代龙溪凤陇(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薛陇村)人,为官清正刚直,为学造诣非凡。他传阳明学入岭南,《明史》称“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薛侃一家出了三个进士,一个举人,形成了“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家风,以及薛侃议立之薛陇村祠训,至今仍教育和影响着后人。

开栏语广东历史悠久,历来就有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优良风尚,更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极富创新精神。为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让更多的人了解南粤大地的历史渊源和家族变迁,南粤清风网推出《南粤优美家风》专栏。在专栏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具有典型示范教育价值的家风故事等,并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通过邮箱(nyqfw@gd.gov.cn)投稿。

薛侃

薛侃(1486-1546年),明代龙溪凤陇(今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薛陇村)人,为官清正刚直,为学造诣非凡。他传阳明学入岭南,《明史》称“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薛侃一家出了三个进士,一个举人,形成了“居官则思益其民,居乡亦思益其乡”家风,以及薛侃议立之薛陇村祠训,至今仍教育和影响着后人。

清正刚直,议立祠训

薛侃官职虽然不大,为官时间也不长,但他清正刚直,一心为民为乡谋好事,积极传播恩师王阳明的心学学说。他在家乡的善举包括议行乡约、立祠训、兴教化、浚溪、建桥、修路、捐田地等,后人誉为“行义在乡里,名节在朝野”。

为了教化族人,薛侃为家乡薛陇村议立祠训:“凡我宗亲,咸听祠训。为父当慈,为子当孝。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敬其兄。士农工商,各精其业。冠婚丧祭,必循于礼。守法奉公,隆师教子,亲朋有义,闺门有法。务勤俭以兴家,务谦厚以处乡人。毋事奢侈,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酗酒以丧德,毋以富欺穷,毋以下犯上,毋因小忿而失大义……”

祠训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强调做人要孝顺父母,上敬下护,精于术业,守法奉公,尊敬老师,重视教子,勤俭持家,谦虚宽厚,和睦乡邻,戒除陋习,正直有义等等。几百年过去了,祠训如今还挂在薛陇村的大宗祠里,教育和引导着村民。

家风传承,俊彦迭出

薛陇村人谨记词训,忠义正直、守法奉公、尊师重教、勤俭持家、谦厚待人、善良淳朴。而当初薛侃及其兄长薛俊、六弟薛侨、侄儿薛宗铠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祠训的内涵。

薛陇村的大宗祠

薛俊,薛宗铠之父,正德三年(1508年)上京参加会试,中副榜,授福建连江县训导。期间他常设法接济贫困生员。居官七年,当地的学风、民风均大有转变。正德十年(1515年)任江西玉山县教谕。翌年,薛俊受聘参与湖南的考试评巻,不久升国子监助教。嘉靖三年(1524年),薛俊正卧病在床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奔丧回乡。途经江西贵溪他儿子薛宗铠的知县官署,他虽在病中,仍然孜孜不倦地教育儿子薛宗铠为官为人,要忠义正直,守法奉公。嘉靖三年,薛俊终因病重去世,王阳明闻此噩耗,即写了《祭国子监助教薛尚节文》,对薛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薛宗铠(1498—1535),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登进士,授江西贵溪县令。嘉靖三年,薛宗铠父亲去世,薛宗铠守制,终丧(27个月)后,起补福建将乐知县,不久又迁福建建阳县令。薛宗铠在职期间,剔除贪污,减免赋税,修学宮,建桥梁,毁淫祠,置赡田以济贫。建阳陋俗生女多溺杀,薛宗铠下令禁之。遇到饥荒,他先开仓赈济,事后才报朝廷。作为一方父母官,薛宗铠急百姓之所急,为了使百姓免于受饥,他甘愿自身会受朝廷责罚而先发赈粮济民而后上奏表,其为民之心和敢于担当之品质可见一斑。薛宗铠后升为礼科给事中,又迁户科左给事中。

薛侃的六弟薛侨与侄儿薛宗铠同登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进士,先任国子监助教,后升工部主事。戊子典试应天府,于巻中拔马一龙为解元,立成名臣。转武进司郎中,己丑主试武闱,戊戌分考春闱,不久迁东宫官右春坊右司直兼翰林院检讨。

薛侃、薛侨、薛宗铠都传授王阳明之学,史家称他们为“岭东之宗”。由于薛陇村西有飞凤山,又名凤陇,凤陇“三薛”科甲济美,都为理学文臣,故有“三凤齐鸣”之誉。(施少鹏)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