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汇总 > 寻找南粤最美家风 > 轮换图 >正文

“赤脚县长”勤为民——探访汕头澄海余锡渠事迹陈列室

来源:南方+客户端     日期:2024-01-08 09:13:24    

史迹.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我们开设“探访南粤史迹 传承廉洁文化”专栏,旨在解读广东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系列报道将走遍广东,为您展开一幅南粤廉洁文化史迹画卷。

  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澄海县县长,在任期间截流改河、兴修水利,确保旱涝保收。即使遭遇大旱之年,澄海依然成为全国第一批千斤县。

  他坚持“为官一方、勤政为民”理念,经常骑着单车赤脚下田,了解农情,被当地群众称为“赤脚县长”。

  他以身作则、带头节俭,即使官至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老婆孩子仍生活在农村。他告诫下一代绝不搞特殊,言传身教传承廉洁家风。

  他叫余锡渠,1917年1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莲阳上社永平乡(今莲上镇永新村)一个贫农家庭,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澄海县县长、粤东行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如今,走进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已修建完成并对外开放。这名在60年前被中共广东省委评为“模范共产党员”的人民公仆,其克己奉公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代的汕头人民。

  兴建水利消除旱涝祸患

  余锡渠21岁就投身抗日救国行列,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从领导永平乡、苏南区地下革命斗争,到领导潮澄饶地区地下武装斗争,长期担任着地下党基层组织的领导,为潮澄饶平原的武装斗争、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澄海解放前夕的统战策反等做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解放后,余锡渠任中共澄海县委副书记兼澄海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之后又任粤东行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保持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姿态,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在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内,记录着他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干部职位的高低,不能说明一个干部的优劣。重要的标准是看你能否领导群众过好日子。”

  这句话,正是他工作的准则。在澄海县任职时,为了消除澄海及潮汕地区的旱涝祸患,余锡渠用十年时间对澄海的水利进行系统整治。他对县内的水流、土壤、地势做了深入调查,日夜蹲守农村,钻研水利书籍,最终把韩江流入县境的17条支流改为6条,并带领群众修筑防潮堤,先后建成外砂、莲阳、东里三座桥闸,平整改土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确保旱涝保收。

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

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

  得益于此,澄海县从灾害严重的县份一跃成为汕头专区水利先进县。1955年虽是大旱之年,但澄海县的农业生产却获得了大丰收,不仅成为全国第一批双季水稻千斤县,1957年更获“粮食单产甲全国”殊荣。

  1959年冬和1960年春,余锡渠又先后在冠山搞作物间套种和扩大冬种作物,还在外砂、苏南等地开展耕地园林化、种植区域化,进行现场示范推广,对发展汕头专区农业起着推动作用。

  以身作则传承廉洁家风

  余锡渠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参加革命后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担任领导职务后一如既往,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俭朴本色。

  在永新村,流传着一个“赤脚县长”的故事——当年余锡渠奉命去接收澄海县政府时,穿棉布衣服,打着赤脚,有人开玩笑说:“哪有打着赤脚板的县太爷。”但此时余锡渠却说:“我们不是国民党当官的,耍耍威风,共产党打游击也好,当县长也好,还不是为了领导群众闹革命。”

  从担任澄海县长到汕头专署副专员,再到地委书记处书记,余锡渠始终过着简朴日子,他穿着粗布衣衫,系着条“水布”,脚着“水陆两用”胶轮拖鞋,下乡是这样,在机关工作是这样,到外地开会也是这样。

  除了工作上严于律己,余锡渠还要求家人不能搞特殊。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考虑到余锡渠在长期的地下斗争和游击战争中积劳成疾,患有肾脏炎、胃溃疡等慢性病,建议他把家属接到城里来住,方便生活照顾。但余锡渠却坚持妻子儿女留在农村,他认为家人在村里参加生产劳动,是为国家创造财富,若移居城市闲住,则增加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余锡渠的儿子余建生回忆父亲往事。

余锡渠的儿子余建生回忆父亲往事。

  余锡渠的大公无私,儿子余建生至今印象深刻。在余建生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周末回家,因为要去汕头开会,单位派车来接,未曾坐过汽车的余建生很想体验一回,就私下和司机说要随父亲一起。“我告诉母亲后,她说父亲肯定不会同意,我还不死心,自己去收拾衣服。”余建生说,后来父亲坐上车后才知道他的想法,不仅没让他随行,还狠狠地教育他不能随意占用公车。

  相似的生活小细节,在余建生的记忆中还有很多。父亲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也影响着他往后的人生。“小时候不理解父亲的做法,长大后我以父亲为榜样。”余建生退休前是广东电网澄海供电局的党委委员,一直以来他都教育下一代要勤俭持家、清正廉洁,把好家风传承下去,把光荣传统延续下去。

  模范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

  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除了展出余锡渠一生的模范事迹,还收藏了一份60年前的《南方日报》复印件。该报纸的头版头条写着:“余锡渠同志为全省树立良好榜样”。

60年前《南方日报》头版头条新闻《余锡渠同志为全省树立良好榜样》。

60年前《南方日报》头版头条新闻《余锡渠同志为全省树立良好榜样》。

  原来,余锡渠的工作得到中央、省、地区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1963年春,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余锡渠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并向全省党的组织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和干部向他学习。《红旗》杂志、《南方日报》、《汕头日报》等报刊连续报道了余锡渠同志的模范事迹。

  在永新村村民眼中,余锡渠不仅是一位人民爱戴的好官,还颇有艺术天赋,善于学习钻研。他利用工作间隙,创作出许多具有民间乡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诗歌、民谣、戏剧。

  在民主革命期间,他创作出《鳌鱼词》《烧炭曲》等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通过组织鳌鱼舞、灯谜会猜等活动来达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倡导写现代戏、演现代戏,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创作了《阿姆半夜想前情》《治水歌》等小演唱曲子和方言诗歌,激励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战胜灾害,之后又创作出8部大型现代潮剧,其中7部被专业剧团搬上舞台演出,被群众誉为“专员戏”。

  多年来,余锡渠的事迹和精神影响着一代代汕头人民。1991年,澄海塔山东侧建成了“思源亭”,缅怀潮汕人民所敬仰的人民好干部余锡渠,“思源亭”之后被定为澄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澄海区委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习弘扬余锡渠精神活动,号召学习余锡渠同志勤政务实、真抓实干的敬业精神,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精神,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无私精神,艰苦朴素、情趣健康的高尚精神。

  如今,随着余锡渠同志模范事迹展览陈列室建成开放,汕头市民群众多了一处缅怀和学习余锡渠事迹的场地。永新村党委书记余维鹏表示,一直以来,余锡渠的事迹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村两委通过余锡渠的家属、乡贤、档案馆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筹建展览馆,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余锡渠廉洁奉公的精神更好传承下去,让廉洁的家风成为村民榜样。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