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汇总 > 寻找南粤最美家风 > 要闻 >正文

官清安宅道如舍——探访广州骆秉章故居

来源:南方+客户端     日期:2023-07-14 08:44:55    

  “探访南粤廉洁文化史迹”是由广东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组织各分社、记者站采编人员践行“四力”和落实“走转改”开设的专栏。通过走访各地市廉洁文化史迹,从历史文献、文化经典和文物古迹中,整理提炼广东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以年度系列报道方式,徐徐展开一幅广东廉洁文化史迹地图。

  “官清安宅道如舍,宦游佳是右军山”。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廉政公园广场,一副对联映入眼前,这正是被称为“晚清第一清官”的骆秉章矢志坚持的人生信条。青山环抱,古韵悠然,一代廉吏、晚清名臣的故里仍熠熠生辉。

  骆秉章,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人,曾留任京官十余载,又在地方担任封疆大吏长达十七年——抚湘十载,督川七年。其间,他尽忠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受到朝野推崇。他出淤泥而不染,仕宦初期,身处贪腐积弊之中却坚拒贿赂,挺身对抗“潜规则”;升任朝廷重臣后,他敢于弹劾贪官污吏,积极举荐清廉人才,有效遏制任职地的贪腐之风,又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安民生、促发展,救民于水火之中,在当时的政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他曾任职的四川,当地百姓对他拥戴至深,将他与汉代的诸葛亮、唐代的韦皋并称。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为褒奖骆秉章的军政功绩,出资在华岭村建造了光禄大夫家庙。如今,光禄大夫家庙背靠连绵起伏、葱葱郁郁的花岭山,前依一湾月牙形的池塘,虽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静静矗立,承载见证了骆秉章“公忠诚亮,清正勤明”的高洁风骨。

  严查银库,拒收“惯例”

  骆秉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身处贪腐疾病之中坚持以廉守身。道光二十年(1840年),骆秉章受命稽查户部银库。户部职掌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饷等事务,其下银库是贮藏各地解送京师税银所在地,存在许多非法敛财的“门路”,此前在此任职之人,往往心照不宣、沆瀣一气,导致银库长期亏空。

  上任当天,库官便告知银库的“惯例”:银库在收取各地捐项银两时,每100两多收4两,其中2两归库丁,2两归库官和查库御史,俗称“四两平”,查库御史每年能得二万余两的额外收入。多收了这份“辛苦钱”后,这些人便将实收的六七百两,甚至是四五百两当作一千两来计算入库;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银号送来的成色不足的银两收入库中,以此损公肥私。

  面对这样的“惯例”,骆秉章断然拒绝,坚决裁撤“陋规”,要求库丁必须严格称量入库银两。到任之后,他清查陋规,严格把关。查库期间,他要求库丁们必须严格称量入库银两,若税银数量不足,须补满为止。一次,骆秉章督查发现有库丁贪赃,当场将其重责四十大板。

  对于徇私舞弊之徒,即便是相熟之人,他也绝不手软。军机大臣潘世恩是骆秉章会试时的恩师,一日,潘家家丁和银号伙计前来交税,称银时却缺了二十五两。库官看在潘世恩的面子上,本想视若不见,却被骆秉章严厉制止,坚持让潘家必须补足税金。

  骆秉章在银库任职期间,诸事皆清廉慎严,“每月仅收饭食银三十八两,每年还分一百两犒赏车夫跟班”。各银号为了收买骆秉章,曾委托其同乡向骆秉章许诺,到任即送上礼金七千两,每年三节(端午、中秋、岁首)再分别孝敬七千两,都被他严词拒绝。他不仅洁身自好,还禁止随从在履行公职时索取分文。由于骆秉章的一丝不苟,据传有银号、库丁曾联合串谋,出七千两为其“买官”,试图将其调离银库。

  然而,积弊已久的国库亏空问题,并不会因骆秉章一人的正直廉洁而得到彻底改变。道光二十三年,户部银库东窗事发,亏短白银达九百多万两,骆秉章也因“失察”而被革职。后朝廷彻查,道光皇帝问库吏,有没有官员没有收受陋规?库吏回答:“有一个半”,这“一个”便是指监察御史骆秉章,他不光自已不收,仆隶也不收。道光皇帝这才发现骆秉章公正无私,特颁旨意,授职五品右庶子,嘱托他将来好好为国效力。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

  道光三十年(1850年),骆秉章被任命为湖南巡抚。此时,湖南境内社会治安动荡,全省财政经费捉襟见肘。骆秉章通过调查,发现原因之一出在“漕粮陋规”上。原来,征收“漕粮”本是南方官员收入及办公开支的一个重要来源,出自农户纳粮时缴纳各种“浮收”(即附加费),但除去沿途运输、损耗和管理等实际费用,大部分“浮收”都被各级官吏差役层层盘剥、瓜分。不仅如此,“浮收”还因地而异、不断浮动,百姓苦不堪言。

  骆秉章意识到,要解决税款积欠问题,必须重建漕运新制。他下令限定“浮收”的准确细数,还派出廉洁士绅协助稽查,各州县官员若有阻扰一律撤职。改制之后,因为“浮收”的大幅压缩,减少了征粮过程中因贪腐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缓解了粮户压力,恢复了生产和纳粮的积极性。

  骆秉章曾抚湘督川十七年,期间大力惩贪治腐,弹劾行为不检官吏,举荐清廉人才,川湘两地贪腐现象整肃一新,民生也有显著改善。

  “治民以察吏为先,治兵以选将为要”是骆秉章的为官理念,在担任湖南巡抚、四川总督期间,他将大量心力倾注在考察各级官吏的真实情况上。他举荐的官员,有许多都是清正廉明、忠君爱国的典范,如“勤干廉明”的湘乡知县朱孙诒、“守洁才长”的武陵知县胡镛。此外,有经世才干之人,骆秉章也会不论出身、任人不疑,左宗棠、刘蓉等人便在此列。

  同治六年(1867年),年逾古稀的骆秉章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朝廷赞许其为“公忠诚亮,清正勤明”,谥号“文忠”。去世时,骆秉章家中只有“一布帐,簏存百金”,箱笥中除官服外,其余衣服均是旧衫,仅存的一点银子也都是朝廷发放的俸禄银。骆秉章官至封疆大吏、一品大员,何以如此清贫?据骆府司掌会计之人透露,骆秉章平日的廉俸所得,大多用来周济穷困之人。由于骆秉章留下的积蓄不多,骆氏后人在获得朝廷五千两赏银之后,才得以为其扶柩归乡。

  骆秉章去世的消息传开后,成都为之罢市,百姓皆为之哀悼痛哭。蜀中父老“白衣家祭”,各家悬白布于门前,或书挽联,或贴上“如丧考妣”四字,以表哀思。湖南、四川人民感念骆秉章兴利除弊、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功绩,纷纷自发为其建起宗祠,以供瞻仰。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可谓是骆秉章一生的真实写照。纵观骆秉章的宦海生涯,兼具清正廉明的“德”与“器”:他奉公守法,杜绝以权谋私,方能有效落实利民政策;他拥有慧眼识英才的眼光和胸襟,秉持“举廉惩贪”的原则,方能招揽德才兼备的优秀之辈,共襄国是。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

  以身为镜,传承家风

  骆秉章以身为镜,潜移默化教育家族中人修身炼品、奋发有为。其为《花峰骆氏谱》所作序文全面阐述了他的家风家训思想,被骆氏后人梳理出要义:“以学求进,益智明理;以廉守身,公而忘私;以孝为先,敦亲睦族;以勤为本,积德累仁;以谦立世,屈己从人;以俭持家,言传身教。”

  家庙、宗堂是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骆秉章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操守品行,2017年10月,骆秉章第六代后人骆鼎将其出资逾千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复原重建的光禄大夫家庙,捐赠给花都区人民政府,更好传承发扬历史文化。

  距离光禄大夫家庙百米远,花都区纪委监委还专门打造了骆秉章公园,以展现骆秉章的廉政品格和治家传承,让游人在饱览美景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奋进前行力量。

  “先祖骆秉章以廉守身的精神,及其留下的家风家训,深深烙印在后人的心里,教育我们如何修身炼品,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奋发有为。我们这些后人无论是为官、治学、从商、务农,都以先祖遗训为诫,时刻自立自省。”骆鼎表示。

  近年来,在华岭村光禄大夫家庙,经常在此举办诸如“开笔礼”等传统仪式活动。家庙中收藏有一幅骆秉章公官像,画像上的骆秉章气质瑰伟、风采严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进一步发掘、传扬这位晚清名臣清廉务实的品德与事迹。

  “村里的小孩都是听着骆秉章的故事长大,他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公正廉洁的自省品质和知人善用的眼光胸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应该代代流传。”村民骆振光说。

  今年5月7日,为纪念骆秉章诞辰230周年,弘扬骆秉章“以读求进,益智明理”的勤学精神,“以廉守身,公而忘私”的廉洁精神,首届“骆公诞”民俗活动在光禄大夫家庙举办。让大家了解骆秉章出身贫穷仍勤奋好学,身处贪腐积弊之中却坚拒贿赂的事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

  时光流逝,如今华岭村村民仍以骆姓居多,光禄大夫家庙前的杜鹃开得正艳。这种生于深山、耐得苦寒的杜鹃独得骆秉章喜爱,正像他耿介孤直、清正廉明的品质。

附件:

      主办单位:中共广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广东省监察委员会

      合作单位:南方新闻网

      粤ICP备10233762号

      nyqfw@gd.gov.cn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