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肺结节怎么办?

来源:党风   作者:张兰军   时间:2022-03-28 17:48:33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检查技术日趋先进和细致,不少人在体检中被查出有肺结节,并因此焦虑万分。其实,发现的肺部小结节中,80%~90%都是良性病变,恶性仅占5%左右。因此,对于体检时无意发现的“肺部小结节”,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可轻视,毕竟小结节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期肺癌可能,及时专科就医以及定期的薄层CT检查进行观察尤为重要。今天我们来揭开肺结节的一些“真相”。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一般指在影像学的检查下表现为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称为肺内结节,直径小于10毫米的结节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5毫米的结节称为微结节,小于3毫米的称为肺内粟粒样结节。

  肺结节根据性状又分为实性结节和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在X线影视窗的影像看出来的是不透明的、实性的,是与肺组织结构完全不一样的圆形或者类圆形的结节。磨玻璃结节比肺空泡的组织稍微厚一点,有一层云雾状的改变,让你看到这个结节和正常的肺组织不一样,而且它还能透过一些光线过去,所以又不是完全实性的结节。

  磨玻璃结节又分两种,即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型结节。其中最常见的是纯磨玻璃结节,指在肺窗上看到的全部是磨玻璃样改变,在CT上看不到任何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小于5%。值得注意的是混杂性磨玻璃结节,即在CT的纵隔窗可看到实性成分且超过10%,这一类结节属于肺癌的风险较高。


  为什么发现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肺癌早诊检查技术由过去的胸部X线检查改为低剂量螺旋CT检查,由此多发现了25%~27%的肺内结节。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在检查肺部疾病时选择了CT检查,相应地发现肺部有小结节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于防控的需要,一些医院在收治各类病人时往往会要求病人做CT检查,也令发现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


  肺结节≠肺癌  定期随访是关键

  肺结节的发现率提高了25%~27%,但这多出的25%~27%中,真正诊断为肺癌的只有2%~3%。很大一部分的肺结节并不是肺癌。实性结节如果小于1厘米的,大部分是良性的炎性钙化结节。

  让大家谈“结节”色变的主要是磨玻璃结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磨玻璃结节”一词逐渐被大家熟知,很多人在检查中发现肺部有一个结节是磨玻璃的,就以为可能是早期的肺癌,这是个错误的概念。

  研究发现,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纯磨玻璃结节,90%都是良性。对直径小于6毫米的肺部微小结节,不管是哪种性质,医学界都建议以随访为主。如果是6毫米到10个毫米的,进行3~6个月的定期CT随访。当结节直径增大并超过了1厘米时;或者结节虽然没有超过1厘米,但变成实性或半实性,且直径大于8毫米时,外科医生就可以进入临床干预。

  如果是2~3厘米的混杂性磨玻璃结节,就要小心有没有恶性成分,建议及时去医院诊断。如果实性成分超过50%,就高度怀疑是肺癌。一般来说,结节越大,实性成分所占比例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高。超过一厘米以上的混杂性结节,恶性的可能性都比较高,可以在早期将其切除。


  得了肺癌也别慌  早诊早治生存率高

  如果确诊肺癌,也不用太紧张。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通过早筛早诊早治、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新的化学治疗、新的外科微创技术等方式,肺癌的治疗效果比过去已有显著提高。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由30年前的60%上升到现在的92%~98%,也就是说100个人中有92至98个人都可以轻轻松松活5年或者5年以上。即使是四期的晚期肺癌,现在5年生存率也由过去的6%提高到16%。如果病人对免疫治疗有获益的,晚期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以提高到31%。

  肺癌的治疗要抓住几点:第一点是早诊早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是使病人活得更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点是规范化治疗,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综合治疗、分期诊疗。


  戒烟是吸烟者预防肺癌的最佳方法

  经过多年的健康教育,公众已熟知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做好肺癌的预防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远离烟草的危害。这危害除了大家熟知的一手烟危害,还包括二手烟和三手烟的危害。因为无论在何处吸烟,香烟在燃烧时产生的有害颗粒物会吸附在头发、皮肤、衣服、沙发、汽车座套等物件上,当吸烟者回到家和家人接触时,家人仍然会受到此类物质的侵害。

  此外,45岁以上人群、重度吸烟者、患有慢阻肺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长期受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肺部感染疾病困扰的患者,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等,均属肺癌高危人群,宜每年做肺癌筛查,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当然,坚持健康体检、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的运动,都是远离肺癌的好方式。(作者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主任、肺癌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