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苗背后的医学常识

来源:吴 砂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20-07-22 18:12:29  浏览次数:-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对于预防新冠病毒(SARS-Cov-2)的疫苗研究非常引人关注。最近,国内外多项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了临床实验的关键阶段,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进入一二期临床试验;中国生物制品公司武汉生物所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个不同的灭活疫苗都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Moderna公司开发的mRNA疫苗启动临床试验,此外还有多种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及公开报道,中国和美国是在疫苗研究走在最前列的两个国家。今年1月初,仅在发现新冠病毒首例病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国科学家就把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向全世界毫无保留地进行了公开,让全世界科研人员能在没有接触到天然病毒之前,就能在此公开数据的基础上及早进行疫苗研发。这为全世界的疫苗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我国通过整合“国家+军队+高校+企业”多方力量,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同时开展5种不同疫苗的研制,齐头并进,其整体进展也是全世界最快的。根据相关报道,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上中旬可能就会有部分疫苗进入大规模临床使用。在我看来,这种速度已经创纪录了。在疫苗史上,一个疫苗从进入临床试验到最终上市的平均时间为7~8年,目前最短纪录是由世界卫生组织直管的埃博拉病毒疫苗的两年。陈薇院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平台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次他们的这个平台又创新功。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我国科研团队正沿着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其中,灭活疫苗是最为经典的疫苗种类,其制作流程在这几种路线中也最为简单,由完整病毒组成,致病性丧失,但仍保留病毒的全部或部分免疫原性,可以引发抗体,一般应对急性疾病传播的早期阶段都会采取这种疫苗制作方式。该疫苗的缺点是完整的病毒中成分复杂,有些成分易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除了灭活疫苗外,其他疫苗都是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定部分,特别是新冠病毒表面突刺蛋白S蛋白的,通过体内的抗体直接中和S蛋白,就可以阻止高毒性的新冠病毒进入体内细胞。亚单位疫苗主要是合成引发免疫应答而没有毒性的完整或部分S蛋白或多肽成分。腺病毒疫苗是利用新冠病毒的某个特定的S基因片段,放入安全的人工改造低毒性腺病毒载体,再将这种复合病毒注入人体。特定的S基因片段引发的不良反应远小于前述灭活病毒,而且引起的抗体特异性比较高,相对灭活疫苗而言更加安全高效,相对多肽疫苗生产容易,但是技术难度较高。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的突刺蛋白基因整合入经过改造的低毒性的流感病毒系统,利用融合病毒刺激机体,同时产生针对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抗体。此外,减毒的流感病毒通过滴鼻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疫苗接种,更加方便有效。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mRNA疫苗与现有其他技术路线将蛋白或病毒等成分免疫不同,它们是将可编码合成S蛋白的mRNA直接注入人体,在人体内进入细胞再合成S蛋白,引发抗体,其优点是疫苗制作过程时不需要合成蛋白质或病毒,流程简单,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现在技术平台成熟度不如前述疫苗,所以还没有真正上市大规模应用的产品。这5个疫苗方向机理与制备流程各有不同,各自优劣也很明显。

目前,无论是疫苗还是特效药的研发都还需要时间,我们首先要相信科学,同时做好防护、提高自身免疫力。而疫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抢在全球大爆发之前上市,建立起群体免疫力。(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