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 为基层减负提质增效
“最开始时的文件确实很多,若不是《关于疫情期间表格文书填报的有关事项规范(通知)》来得及时,只怕还真会有些力不从心。”谈及对基层减负的切身体会,曾经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小李很有感触。疫情初期,同系列的数据要在几天内汇报好几次,实际意义极为有限,好在这种情况很快被有关部门发现,填报工作精简规范后,小李与同事们总算可以腾出手来多跑几个点,多干几件实事。
近年来,广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抓主责、盯主业,深入调研、综合施策,为基层减负松绑。
精准把脉 对症施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省纪委监委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要求,深入基层调研达770次。
“调研中,我们面对面访谈纪检监察干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某镇党委书记就曾反映,几百个执法事项却只有几个执法编制,根本干不过来。”近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赴多地开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调研,实地走访,细致询问,发现问题。相比行政执法、政务服务领域等对群众造成直接影响的“外部性”问题,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过度留痕等只在体制内循环的“内部性”问题更让基层干部闻之色变、深受其扰。然而,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如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以“属地责任”向基层“甩锅”等“内部性”问题占查处问题总数的比例并不高。其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拍脑瓜’式决策,‘一刀切’式落实,这些影响基层工作正常开展的形式主义现象多属于‘内部性’问题,不易定性也不好反映,调研中发现的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参与调研工作的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找准“病灶”,施治也就有了“靶向”。针对“内部性”问题难以定性反馈这一问题,调研组建议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强化定向监督、巡视巡察、派驻监督,例如聘请当地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内部性”问题进行定向监测;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驻(出)机构加强对所监督单位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及早发现并建立问题线索台账抄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在问题处置方面,调研组建议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撬动党委(党组)落实主体责任,主动检视、着力整治、严肃问责;开展分类通报,在坚持点名道姓公开曝光的同时,定期梳理虽未构成违纪违法但有典型意义的“内部性”问题,以只列现象、虚点地名(单位名)的方式进行内部通报,提醒督促广大领导干部时刻绷紧“思想意识弦”,以党员干部的获得感助推群众获得感的提升。
专项整治 推动督检考“精兵简政”
督查检查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科学合理的检查考核手段能促进基层工作的推进落实,反之则会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令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例如某基层应急部门干部就曾向上级反映,台风来临的那几天,最应该在办公室应急协调的他,却要因督查检查的硬性要求被迫上街拍照“点卯”。
针对过去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存在的名目繁多、频率过高、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省纪委监委推动省委相关部门持续优化督检考方式方法,带头加大对督检考工作的统筹规范力度,制定印发了《省级督检考事项工作指引》,从做足功课、察核实情、梳理反馈、推动整改4个方面拿出14条具体措施,确保督检考精准化实效化。2020年全年纳入省级督检考计划事项共34项,较2019 年的46项明显压减。“我们坚决杜绝以有无工作记录、是否拍照留痕为工作依据的考核形式,按硬性指标数据的检查模式也应充分评估,及时淘汰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方案。”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以前这个程序栏里满满当当装了十五六个考核、学习类APP,功能整合后,数量少了一大半,使用时也不必频繁切换了。”据某镇干部介绍,今年来,广东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发挥“粤系列”政务服务平台作用,推进集约化建设,加强数据互通共享,有效整治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广东省委还召开省直部门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各部门在开展督检考时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持续对省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实行年度计划管理。省委、省政府督查室按照“事前报方案”的要求,对2020年省级督检考计划事项的督查时间、地点、方式等逐一进行研究,严控规模范围,优化方式方法,并严格把关“一票否决”事项,对签订责任状事项实行清单管理,省委、省政府没有明确要求的一律不准开展。
除此之外,广东省严格落实工作指引中“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原则上不开展全省性的督查检查活动”要求,从严做好岁末年初督检考事项的统筹把关。从5个样本市县观测数据看,2020年接受上级督检考次数同比减少7.3%。
综合施策 确保文会工作减量提质
文件会议是政府工作中疏通上下、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某些地方,疏通信息协调工作的文件会议却异化为层层加码浪费时间的文山会海,甚至在整治后依然展现出顽固性。省纪委监委调研人员了解到,某村曾于两月间收文数百份,加上平日里的电话、微信通知,基层干部几乎是应接不暇。
为切实防止文会工作走形变样,广东省坚持守住文件会议只减不增硬杠杆,对省级发文开会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季度对账,制定并向各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改进会风的提醒函》,明确提出“提高站位、注重实效、分类实施、节俭办会”工作原则,对会议议程、参加人员、讲话时长、会议材料等8个方面作出规范。对此,省纪委监委强化监督,着力推动省委工作要求落实落地,“督促落实繁会简开、长会短开、无会不开要求,就是要把基层干部从跑会场的烦乱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干实事的务实中去。”省纪委监委相关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了解,2020年省级层面共召开会议618次,同比减少22.2%,广东省还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云开会”“云开工”“云签约”,现已在部分地区试行且收效良好。
除了规范精减会议,广东省还制定落实“七不发”要求,从严把好发文关。在确保文件标准不降的同时,控制削减文件总量,对每季度文报实行动态监测,2020年省级层面共制发重点精简类文件2238件,同比减少17.4%。“照搬照抄现行有效中央及省委文件、总体要求和组织领导的阐述占篇幅超1/5的文件,无实际意义的应景文件类文件,我们都会予以退件处理,去年几起‘空洞性’严重的文件案例我们还进行了通报,以示提醒警告。”据悉,在如此多种举措的综合施策下,省级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制发文件数量平均为全年计划的84.4%、83.8%,同比分别下降17.4%、16.9%,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情、抓落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