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对党绝对忠诚的红色基因
“若是放我出去,我还是要去当新四军军长!”这是叶挺将军面对蒋介石的“劝导”时,给出的“冷酷”答复。在信仰和名利面前,叶挺及无数革命先辈们毅然选择了前者。
政治纪律既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纪律建设的根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事关党的政治方向、党的团结统一乃至党的兴衰存亡。回望党的百年风雨征程,正是因为有一批批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用生命和鲜血遵守和维护着党的政治纪律,矢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我们党才能走过风雨百年,屹立至今。以历史观照现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大党员干部应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传承革命先辈血脉,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担当有为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镌刻在叶挺将军纪念园石壁上的这句话,是叶挺的座右铭。1924 年12 月,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叶挺,经王若飞、王一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20余年,他经历了跌宕起伏、艰难辉煌的革命斗争生涯: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中成为首支工农红军总司令;经历十年海外流亡生涯后归国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强行扣押、囚禁五年多……不论是战争、流亡海外还是被囚禁,叶挺都从未改变过志向和信仰,一直忠诚于党,无愧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叶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座右铭。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伤亡惨重。1 月14 日,饶漱石作为新四军党组织代表,要求叶挺下山与国民党谈判,叶挺被无理扣押。在长达五年多的被囚禁生涯中,国民党对叶挺进行了一连串的“劝降”都没起作用,被严密监禁的叶挺始终信仰坚定。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自述——《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穿越历史的烟尘,叶挺将军的铿锵之声与今人的诵读声渐渐合成一拍。今年,是叶挺将军遇难75周年,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的叶挺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缅怀革命先烈的党员干部。“叶挺将军的《囚歌》小时候学过,但今天在这里,当我近距离感受到叶挺将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我才真正领会到这首诗当中蕴含的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繁华盛世更是需要。虽然没有硝烟战火,但我们身为党员干部,仍需警惕‘糖衣炮弹’,保持政治清醒,不要迷失在金钱和权力的漩涡里。”一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道。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近日,江门开平市纪委监委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搬到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从先辈们对党忠诚、不怕牺牲的光荣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斗力量。
1928 年2 月6 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女共产党员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从容就义,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留下的唯一一张“铁窗前的合影”,成了中共革命史上的珍贵史料。
93年沧海桑田,如今,在烈士周文雍的家乡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陵园内31.6米高的纪念碑上镌刻叶选平的题词“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的碑文上记录着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党员干部通过现场观看历史图片和革命文物,认真聆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深入学习周文雍、陈铁军烈士“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英勇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
据讲解员介绍,陈铁军原名为陈燮君,后改名为铁军,意为铁心跟着共产党走。1927年10月,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妻子,参与准备广州起义。因力量悬殊,广州起义最终失败,周文雍辗转到香港。1928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再次假扮夫妻进行革命的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捕。被捕后,敌人酷刑逼供周文雍,但他坚贞不屈,并在监狱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笔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陈铁军受审时面对威胁利诱也毫不动摇,只关心“丈夫”的情况。敌人恼怒之下,决定公开处决这对顽固的“共产夫妻”。2 月6 日下午,陈铁军、周文雍被解赴红花岗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在敌人的刑场上,举行革命者的婚礼。行刑前,陈铁军大声呼喊道:“现在,我们要结婚了。就让这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刑场上的婚礼’令人震撼,更深深感动我的是革命先烈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们宁死也不叛党、不变节,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弘扬和传承。”开平市纪委监委一名年轻纪检监察干部说。
“我参加革命不是想来享福的,要死也一定要死在革命队伍里”
在广东潮安县磷溪镇西坑村(现为湘桥区),有一位被人们称誉为“革命母亲”“红军阿姆”的伟大女性,她就是李梨英。自1926年走上革命道路,她一生都献身于党、献身于革命,先后六个儿女、一个女婿,牺牲的牺牲,失散的失散,为党的事业和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李梨英坚定、机智,担负起党交给她的交通联络、掩护党的领导机关工作。在枪林弹雨里,她总是穿梭于游击区、国民党统治区、日军占领地沦陷区之间,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她的任务。
当组织打算劝李梨英同其他军烈属一起转移,以免遭反动派毒手时,李梨英一口回绝了。她留下的那句“我参加革命不是想来享福的,要死也一定要死在革命队伍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在清远英德市白沙镇,有一位扶贫干部,当地的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远明大哥”,他就是英德市人民法院驻白沙镇石园村扶贫干部——杨远明。
村民不脱贫,我绝不撤退。2015—2019年,杨远明因心系白沙镇石园村的贫困户,曾两度驻村。驻村期间,杨远明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在驻村工作中,杨远明着重在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等方面下功夫,帮助他们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并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制定了《石园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年度脱贫计划,按照“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先后实施了入股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危房改造、助学扶贫、医疗救助、政策性兜底等措施。
在杨远明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石园村2016年至2018年完成脱贫63户159人,2018年石园村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3600元。杨远明也连续三年被英德市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驻村,就是要带领村民向贫困宣战。在脱贫攻坚战中,杨远明把汗水洒在了乡亲们脱贫致富路上,也把生命留在了这场伟大的战斗中。2019年8月27日上午,白沙镇境内361县道与106国道交汇处发生交通事故,杨远明年轻的生命在扶贫路上永远画上了句号。当杨远明罹难的噩耗传来,整个石园村陷入悲恸之中。“痛心,太痛心了!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心血,我们会以他为榜样,把悲痛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跟着他的脚步,带领村民脱贫奔康。”石园村党员干部表态说。
从“参加革命不是想来享福”到“村民不脱贫,我绝不撤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