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正”字 十分用心
善与恶、正与邪这些辩证问题,在纪检监察干部身上显得张力十足。
在这里,“善”是浩然正气,是顶着“九宗罪”的误解,依然坚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情怀;“善”是扶正祛邪,是以“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的态度坚决打扫门庭;“善”是坚持正道,是历经九九八十难,毅然选择远方的坚守与执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面对种种风险考验,纪检监察干部坚持将向上向善的初心,转化为对正气的不懈追求、对正道的矢志不渝。唯有立身正、为政正,才能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使人人如其“正”,合众力养出充盈的社会正气,助力中国扬帆远航。
面对“九宗罪”的“凛然正气”
仿佛是“四面楚歌”。
“得罪腐败分子、得罪腐败分子的亲友、得罪涉案的社会老板、得罪因廉政审核暂缓提拔或提拔受阻的干部、得罪纪检监察系统的内鬼、得罪一些未达到诉求目的的举报人、得罪个别上级领导、得罪一些老领导老同志,甚至得罪自己的一些亲友。”
在反腐败这一伟大斗争中,纪检监察干部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对此,省纪委监委某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曾将“得罪”人的情形总结为“九宗罪”。作为得罪人的“专业户”,云浮市新兴县纪检监察干部小侯的小汽车,曾在2个月内被人用利器刮花30多次,昔日老同事也与他反目成仇,见面扭头就走……
更严重的是,顶着“九宗罪”的压力,纪检监察干部的行为会被放在他人的“显微镜”下,被观察、被质疑,有的甚至被诬告,令人防不胜防。
广州市从化区纪检监察干部商某(化名)就深有体会。2019年12月,该区纪委监委收到一封举报信,举报人黄某(化名)实名举报商某,在6年前负责查办其涉嫌受贿一案中滥用职权致使其蒙冤入狱。“6年前黄某涉嫌受贿一案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在这个案件中所有程序和行为,经得住历史考验。”核查人员说。既然如此,黄某为何会选择在刑满出狱的6年后实名举报当年的办案人员?
“问题的根源在于,举报人想翻案的心结太重!”核查人员分析道。原来,举报人黄某系某央企从化分公司原总经理,原本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没想到却在2012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刑满出狱后的黄某几乎陷入了一种魔怔状态,整整六年时间里唯一坚持在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翻案。频频受挫后,心有郁结不能释怀的黄某最终将目光瞄准了当年案件的经办人商某。
在铁证面前,黄某终于醒悟过来。“十分感谢、辛苦了,我申请撤销举报……”随着黄某的笔尖在《纪检监察机关实名举报反馈情况登记表》落下这最后一行字,这宗实名举报纪检监察干部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怕得罪人,就别干纪检!”正是因为将善心转化为凛然正气,面对种种误解,许多纪检监察干部都一笑而过——“绝大多数被查处人员对我的工作是理解的。他们明白什么叫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也正是由于较真,同行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纪检干部哪有不得罪人的,查也没事,经得起查,不怕查,很坦然地说出来,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自身正、自身净,组织自有评判。”对此,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面对“心术不正”的扶正祛邪
善心生正念,欲心生邪念。如果杂念丛生、自身不正,权力绝对会用歪。
在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的案例中,有的纪检干部自恃位置特殊、人脉广,以摆平事儿为本事,大搞权钱交易;有的徇私情、当“内鬼”;有的拉大旗作虎皮,假借组织之名,行谋私利之实……
“纪委书记对于某一个干部、某一个党员问题的看法,往往决定了这个人一段时间的升迁荣辱。”——这是纪检干部的权力密码。心术不正的“内鬼”则利用官员的“畏惧”心理施压,编织自己的关系网,借此与社会人员交换利益,达到谋利目的。
但实际上,“我在编织自己关系网的同时,也成为‘围猎者’网上的一个结点,被他们编到了自己的网里去。”中央纪委第十纪检监察室原副处长孟弘毅遇到的这个陷阱,是所有心术不正的纪检监察干部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第一个被查处的监委主任,温健忠也掉了进去。2016年8月,刚当上梅州市蕉岭县纪委书记不到3个月的温健忠,没有丝毫顾虑就收下了某公司董事长李某君为感谢其过去提供的关照而送来的20万元。同年12月,又“欣然笑纳”了李某君以同样的理由送来的40万元。身为纪检监察干部,却心存邪念,执纪违纪、执法犯法,频繁地进行权钱交易,成为温健忠倒下的根本原因。
扶正必须祛邪,激浊方能扬清。回顾该案的查办过程,梅州市纪委监委审查调查组人员用了“心情复杂”来形容,他们既惋惜昔日的战友没有坚守初心,也愤慨于温健忠违纪违法玷污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最终在“坚决清理门户,以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的决心打一场硬仗、胜仗”的工作要求下,坚定了查办案件的信心与决心。
“有了向上向善的执着,才能秉持平和心态,对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对正气、正道、正义矢志不渝。如果私心杂念太重,只会适得其反。”某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与此同时,要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让那些无所作为、萎靡不振、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的人没有市场,使纪检监察系统更加正气上扬。”
面对压力困难的“正道直行”
“2019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1万件,处分24163人,其中厅级干部135人……”这串沉甸甸的数据勾勒出的,是善与恶的碰撞,正与邪的较量。
登高望远,领导的有力指挥是前提。以清远市佛冈县丘氏父子为首的黑恶势力团伙,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盘踞在佛冈县石角镇、汤塘镇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涉及案件事件100多起。“不敢报警,不敢上访,在佛冈都是他说了算。”为此,省纪委监委有关领导深入清远、佛冈蹲点调研,强调“不扫黑就是抹黑,不除恶就是作恶”,“要以‘打伞’促扫黑除恶深入开展”。2019年5月,省纪委监委坚决查处了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清远市原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贝冰。重重护航下,同年11月18日,清远市出动1000多名警力,终于一举端掉该黑恶势力。
能否顶住办案的压力,是“正道直行”的试金石。查处一个官员要承受多大压力?“说实话,查处陈重光案的前后,真的有一种放手一搏的悲壮意味,必须没有丝毫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的‘心中贼’,才能挺过来。”这是时任茂名市纪委书记的肖叶事后的回忆,堪称重逾千斤。
能否突破性格迥异、素养各具的涉案对象,考验着纪检监察干部是否具备走“正”道的履职能力。有的是曾是广东某地的高考状元,文化素质高、记忆力好、思维缜密;有的在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工作过,有极强的反侦查能力;有的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组织”为何物,对中央纪委、省纪委一点概念都没有,属于“光脚不怕穿鞋的”典型……一块块“硬骨头”,都成为淬炼能力的磨刀石。
既要铮铮铁骨,也要水滴石穿,更要团结协作,路才能走得更直更远,这是全省纪检监察干部不变的信念。“心中有责不懈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些方法也许一击即中,也许还得燕子垒窝、蚂蚁啃骨拼耐力。”省纪委监委某纪检监察室干部感慨道,“没有谁是开门的‘万能钥匙’,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能再选一次,我还干纪检。困难多,但方法更多……”广州市花都区第四纪检监察室干部小周目光坚毅地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