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善”的底色 凝聚党心民心

来源:尚 纪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20-07-22 17:23:35  浏览次数:-  

“组织愿意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使我认识到错误,及时纠正方向,是人生一件幸事。” 留置初期,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原镇长周海清抵抗情绪严重,但得知专案组成员在依法搜查其住处时,刻意让家人带着小孩先行回避,且家中老父亲身体状况良好、大儿子学习上进,在组织的温暖关怀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感召下,周海清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最终如实交代了所有问题。

周海清的态度转变是广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执纪审查始终,以心底那抹“善”色,唤醒审查调查对象初心的一个镜头。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施克辉强调,全省纪检监察干部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严于律己的品格。打磨“善”的底色,做到“以‘善’生‘威’、以‘善’生‘诚’、以‘善’生‘廉’、以‘善’生‘正’”。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如何用许党报国的赤子忠诚、以对党和人民的大爱,把审查调查过程转化成教育人、挽救人、感化人的过程,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凝聚党心、凝聚人心的根本目标,是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

 

以“善”生“威”  发挥惩处的威慑力

只有“善”才能生出“威”,内心善良才会嫉恶如仇。纪检监察干部的内心善良,不是大发慈悲、不分是非地当“老好人”,而是发自内心地以身许党许国、对党和人民的大爱。

“我后台硬得很,你们去告也没有用!”说这话的是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梁义章。梁义章在任期间曾非法低价转让、倒卖上坪村留用地,造成村集体损失6000多万元,村民敢怒不敢言。

一个心怀“善”意的纪检监察干部,看到老百姓被“村霸”“恶霸”“地霸”“水霸”欺压,必然会怒从心头起,生出“打虎”“拍蝇”“猎狐”“惩恶”之“威”。“善”的底色越浓,惩恶扬善的情感越深、斗争的精神越强,正风肃纪就更有威力,党纪国法就更显威严,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就更牢固。

2018年,在省纪委监委坚强领导和省委第九巡视组的具体指导下,梅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公安局一举铲除了盘踞在梅州市江南新城一带20多年之久、以梁义章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团伙,当地群众燃放鞭炮、拍手称快。梅州市也由此掀起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的一个高潮。

“善”和“威”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威”,就没有震慑力;没有“善”,“不敢腐”“不想腐”就缺乏思想道德基础,就会陷入查不胜查的怪圈。施克辉强调,强化“不敢腐”的震慑要一以贯之,如果没有惩治这一手作后盾,或者惩治的力度不够,教育就不会有触动,制度就不会有威力。

纪检监察干部要把自身“善”体现在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上,推动党员干部心存敬畏、行为所止。今年4月,省纪委监委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显示,全省立案5608件,处分3985人。其中,处分厅级干部50人,处级干部309人,科级干部667人,一般干部477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2482人。这再一次释放出广东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的强烈信号。
  

以“善”生“诚”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只有“善”才能生出“诚”,内心善良才会诚心诚意地对待同志,才会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纪检监察干部的“诚”不是江湖义气、不是没原则的拍胸脯、夸海口,而是积极运用政策感召、人文关怀和教育关爱,帮助犯错误的党员认识错误的危害性,找出犯错误的根源,使本人和其他党员从中汲取教训。

“你平时工作也是非常认真负责、谨小慎微的,为何没有意识到这些平时积累的‘红包’已经滚成了一个‘大雪球’,犯如此大的错误?!”在对某省直单位领导沈某某涉嫌违纪问题进行初核时,省纪委监委第十四审查调查室(以下简称十四室)审查调查人员从沈某某平时工作表现和群众口碑切入,在客观肯定她过往工作成绩及认错悔过态度后,对沈某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惋惜和心痛。

审查调查人员传递出来的组织关怀,让原本消极沉默的沈某某趴在桌上突然失声痛哭,“你们还能看到这点,我本身不是一个坏、贪的人……”打开心结、敞开心扉后,她很快主动交代了问题。

“在案件审查调查中,以关心同志的态度,耐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好监督执纪‘七个看’和问责‘六字诀’,把审查调查对象扭曲的价值观、潜在的对抗意识转化过来,使他们配合组织查清问题,不仅能有效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质量,也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十四室相关负责人说。

“善”和“诚”,是把执行党纪处分的过程转变成对犯错误党员和其他党员教育过程的“桥”和“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制定条例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纪检监察干部要努力让对象感受到虽然自己受到了处理,但组织的认定是客观的,组织没有放弃他,对其挽救帮助的心意是真诚的,让被审查人在政策感召下,真正敞开心扉,知错、认错、悔错,诚心诚意接受组织处理。
  

以“善”生“廉”  发挥理想信念的引领力

只有“善”才能生出“廉”,廉洁底线能不能守住,既来自纪律的刚性约束,还来自内心的觉悟。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基本底线。“善”的底色越浓,“廉”意识就越强,纪法观念就越牢。一个心底有“善”的人,如果收受了贿赂、拿了老板的、贪了国家的,无论有没有被发现,内心都是羞愧不安的。回忆自己当初心路历程,肇庆四会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曾某某说,“监察法颁布后,我从网上下载了法律条文认真阅读。当看到自己也是监察对象时,很惶恐、犹豫、不安。” 最终,受到震慑、被“唤醒”初心的他,选择了自动投案。

一体推进“三不”,持续深化标本兼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既要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又要注重道德修炼,打磨好“善”的底色。既要把对人民的爱化作对腐败分子的恨,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又要用严管厚爱大善之心,扎牢不能腐的制度笼子;还要用治病救人的仁爱,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正心修身,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追求,努力养成不想腐的自觉。

“作为新任职的处级干部,看到曾经的领导干部站在被告席上,真的触动特别大。”近日,广州市白云区纪委监委组织该区110名2019年度新提任处级领导干部走进法庭,旁听白云区供销联社原副主任曹家辉涉嫌贪污、受贿罪一案庭审,现场接受警示教育。

在被告人最后陈述环节,曾经踌躇满志的曹家辉几度哽咽,讲述自己的行为给组织和家庭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当庭表示知罪、认罪、悔罪。“组织新提任领导干部现场旁听,就是为了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到职务犯罪对党的事业,对个人和家庭的巨大危害,教育新提任的处级领导干部以案为鉴,修好从政之德。”白云区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说。
  
     以“善”生“正”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只有“善”才能生出“正”,“正”就是去除私心杂念,保持浩然正气。纪检监察干部追求向上向善越执着坚定,就越能秉持平和心态,对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对正气、正道、正义矢志不渝。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打磨“善”的底色,锻造“正”的气节,纪检监察干部首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精髓要义,一以贯之联系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政治站位、党员身份、职责使命、家风家教、缺点不足摆进去,坚持不懈改造主观世界,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去年3月,全省纪检监察系统警示教育活动,就是省纪委监委本着严管是厚爱的善心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管理,实现“把队伍建强、让干部过硬”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期间,通过印发纪检监察干部典型违纪违法案剖析材料、要求各地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给机关党员干部上警示教育课,以及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各支部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按照“五个摆进去”要求,组织党员逐一谈体会、不足和整改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打造一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打铁必须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要在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上做表率,坚持严字当头,刀刃向内,打磨“善”的底色,向社会释放向善从善的正能量,努力推动党风、政风和民风向上向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