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嘱百姓,必加倍治罪”

来源:田东江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21-04-13 11:22:11  浏览次数:-  

9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公布消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史文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有媒体翻出旧闻:2015年史文清离任赣州市委书记时曾出现“千人送别”的场面。当时,有网友发表了《史文清深情话别赣州:我永远是个赣南老表》的图文微博,记录“上千名群众为史文清送别”的《挥别赣南》H5页面也在网上传播开来。

记起此前几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数百名群众也曾“自发地”排着整齐的队伍,撑着“万民伞”,打着“清官旗”,集中在县政府门前为离任的某位领导送行。“万民伞”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一种伞,属于待在古籍里的玩意,现代人把它翻出来,算是古为今用吧。那种伞不是借指,而是实体。至于形制,在以前的小人书上经常出现。我收藏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官场现形记》系列,有一册就叫《万民伞》,画面看上去,大抵就像今天商贩用的遮阳伞,不过布幔垂得长了一些,又有点儿像蚊帐。现在,关于史文清的那些图文微博、H5网页,从“颂扬”的功能看,该是“万民伞”的升级版了。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官员离任,百姓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确能说明一定问题。唐懿宗时,宰相路岩谪官,京城百姓在他出城时“以瓦砾掷之”。《巢林笔谈》云:“(乾隆)圣驾南巡,黜苏州知府某,清吏治也。”知府走的那天,“吴民将窘之”。赖另一位官员出面解围,说了番“狼狈至此,亦足矣,毋为已甚”的话,否则,知府可能像路岩那样要挨砖头了。《玉光剑气集》还记载了明朝的一个规定:凡京官外谪,出都门以眼纱自蔽。为什么呢?该书没有解释,但刘天民的话或可道破。嘉靖朝,刘天民以谏大礼被谪,出京时“掷眼纱于地”,说:“吾无愧于衙门,何妨令人见吾面目耶!”那么,蒙眼纱可以理解为官方层面对不称职官员的一种羞辱。

但如“万民伞”是否果真就说明官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呢?恐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清朝有个裴阴森,说出的话像他的名字一样恐怖。他说官员离任之后,“凡德政碑、万民伞之最多者,其政声之恶可知矣”。这种完全的逆向思维,该建立于耳闻目睹太多丑陋不堪的表演之上吧。吴趼人《糊涂世界》中,杨愕传授为官之道,“在任时第一要联络绅士,要晓得,地方官这些万民伞、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样出钱,却亦不能不出钱,出钱之后,绅士来还官的情。上司闻知,他也不晓得这个诀窍,还只当是民情感戴呢”。李宝嘉《官场现行记》中,胡统领“剿匪”回朝,要地方送他“万民伞”。单太爷说:“绅士、商人于统领的口碑都有限,如今要他们送万民伞,就是贴了钱也万万不会成功。”并且,他还奉送了一句“老实话”:“若以现在外面口碑而论,就是统领大人自己把牌、伞做好交给他们,他们也未必就肯送来。”当然,胡统领的“万民伞”终究还是“送”成了,懂得操作的人总有办法。

历史上以清廉闻名的人数不胜数。同样做到了的,西晋胡威又划分成“恐人知”与“恐人不知”两类。《晋书·胡威传》载,武帝与胡威聊天,赞赏其父胡质的品德,问他:“卿孰与父清?”胡威答自己不如父亲,因为“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在胡威看来,父亲的清廉不声不响,而自己的清廉则到处嚷嚷,高下一目了然。胡威当然有自贬的成分,但清廉的确是为官的起码要求,本该如此的事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呢?

《永宪录》记载了雍正时的一个规定:“禁官员去任,士民擅行鸣锣聚众,罢市保留。”因为“该员在任,实有政绩,惠泽在人,爱戴出于至诚,理应赴上司具呈陈请。即或清正廉干之官,冤抑被劾,百姓为之抱屈者,亦可赴阙审理”。所以,“除将刁恶之人分别首从,从重治罪外,其被保之员,即系好官,然既买嘱百姓,亦必加倍治罪,以儆刁风”。即使是好官,“买嘱百姓”的做法也是要坚决杜绝的,何况纯粹出于自我粉饰。当年,史文清的送别仪式是否为“自发组织”,外界当时便有较多质疑。在他倒台之后又被翻出旧闻,不免让人唏嘘。(作者系南方日报社社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