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辟民勤,谷丰物阜”

来源:田东江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21-04-19 12:51:04  浏览次数:-  

2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北街1号,“国家乡村振兴局”的牌子正式挂出。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人极其重视农业生产,视之为一切之“本”。成语“舍本逐末”,比喻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而此中之“本”,原初意义即指农耕,“末”指工商。春秋时期的《管子》有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其中“士农工商”的“农”,所指与今天大致没什么两样。这四大社会集团的划分,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间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的典型分类。

《礼记·月令》载,孟春亦即春季首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开年即有此举,意谓岁事莫重于农。届时,“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耕地的家伙什都自己拿着走。但这终究只是一种仪式,所以“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象征一下就可以了。推,“以耜入土也”。仪式结束,则“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开怀畅饮一番。接下来的事要具体落实,则“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田畯,主农事之官,他们要住在当地,靠前指挥,举凡“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天子的“示范”传统一直得到延续,北京见存的先农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躬耕之时的载体。明朝宣德皇帝更有过实操。某次他谒陵归来,“道中遥见耕者,以数骑往视之,下马从容询其稼穑之事”,同时还“取所执耒耜三推”。这一体验,你说他是作秀吧,毕竟令他心生感慨,对侍臣们说了几句心里话:“朕三举耒,已不胜劳,况常事此乎?人恒言劳苦莫如农,信矣。”

眼下已过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如今乃等闲之日,从前则大不然。自立春起,关联农业生产的象征性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后汉书·礼仪志》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还有鞭春牛,也是借此劝耕,提醒农家春天已至,应该及时播种谷物,勿违农时。鞭打的并不是真牛,而是“土牛”,由泥塑成,肚子里预先放置五谷。鞭打之,打碎了,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预示着一年的五谷丰登。宋朝时,鞭春牛已成为一项自官方至民间的遍及全国的民俗。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诗,洋溢着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打春牛本是成人做的事情,该诗描写的则是稚气的孩童参与其中,模仿成人的样子体会打春的快乐。诗人以孩童的视角,把期待投射到牛的身上,而牛也染上了孩童的思维:要是那样,自己不是太劳累长不肥了?连同尾句,借对黄牛不得闲的感叹,表达了对农民的体恤。

从前的地方官员,“熟谙农功”往往是基本要求。乾隆二年(1737),滇抚张允随有个条奏,说现在“州县牧令熟谙农功者少”,不如要农民“自治”。他的办法是先定十条标准:筋力勤健、妇子协力、耕牛肥壮、农器充锐、耘籽精良等等。然后把具备这些条件十之七八的人家定为“上农”,再从中“选老成谨厚之人专司教导”,每年秋收后由州县进行考评。如果“地辟民勤,谷丰物阜”,就“觞以酒礼,给以花红,导以鼓乐,以示奖励”。条奏的精华,在于通过“上农”的自身致富经历示范,来避免官员为了政绩而瞎指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前人重农的思想、思维和实践,以及那些关联农业生产的民俗事象,是值得今天借鉴和弘扬的。(作者系南方日报社社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