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

来源:党风   作者:田东江   时间:2022-02-23 11:34:38  浏览次数:-  

  过了春节,农历就进入壬寅年也就是虎年了。

  由虎年想到反腐败中的“打虎”。党的十八大后,“打虎”“拍蝇”“猎狐”已经成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其中,“拍蝇”旨在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猎狐”的重点对象是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外逃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腐案件外逃人员;而“打虎”,强调的是惩治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行为。

  以虎来喻恶人,是我们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人眼中,老虎是很凶恶的动物。虎之凶恶,主要在于它危害人的生命。因此,《水浒传》里的“景阳冈武松打虎”和“黑旋风沂岭杀四虎”,都是了不得的壮举。在阳谷县那个小酒馆,店家告诉武松:“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在沂岭,李逵去找水的功夫,老虎就把他母亲给吃了。而将老虎与恶官关联起来,或滥觞于孔子吧。《礼记·檀弓下》云,“孔子过泰山侧”,有老妇在路旁哭得哀戚,因为她一家几口都“死于虎”,其舅、其夫,今又其子。夫子不解:“何为不去也?”老妇答:“(这里)无苛政。”夫子便要弟子们记住:“苛政猛于虎也。”而苛政,自然出自恶官。

  《后汉书·宋均传》载,宋均迁九江太守,时“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宋均到任后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宋均认为与其设槛阱以捕真虎,不如在赋役上善待百姓,这才是根本。孔子指出了问题的危害,宋均则落到了实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云,汉朝宣城郡守封邵有一天忽然不见了,郡里却多了一头老虎,“食郡民”。百姓觉得老虎是郡守变的,果然,一喊“封使君”,虎就掉头离去。使君,即郡守。明朝张愈光就此来了个借题发挥:“昔日封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又云:“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惭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动牙齿。”又云:“昔时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这就将老虎与恶官直接划上了等号。

  元朝张养浩有个“仕瘴”说,相对于岭南所谓“地瘴”而言:“急催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攻金攻木,崇饰车服,此工役之瘴;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帷薄之瘴。”在张养浩看来,“有一于此,无间远迩,民怨神怒,无疾者必有疾,而有疾者必死也”。因此,“地之瘴未必能死人,而能死人者,常在乎仕瘴也”。这番论述,今天仍有振聋发聩之效。而“苛政猛于虎”,未尝不是“仕瘴”说的先驱。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就要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作者系南方日报社高级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