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不在多”

来源:田东江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3-05 08:57:03  浏览次数:-  

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如今已成各级纪委全会上的一个常态。据南粤清风网消息,近日,韶关市纪委全会上,始兴县、曲江区、市交通运输局、市统计局、市自来水公司5个单位的党委(党组)书记,向市纪委全会述责述廉,并接受询问和评议。省外亦然。2月21日,四川省雅安市将13名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述责述廉现场“搬上”了《阳光问廉》电视节目,现场7台摄像机多角度记录这一过程,让监督一把手和“关键少数”成为常态。

廉,即廉洁,不贪。《汉书·东方朔传》载,入伏时武帝“诏赐从官肉”,东方朔不等分肉的官员来到,自己割一块就先走了。武帝让他讲清楚,他说自己虽“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然“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老婆),又何仁也!”勇敢、不贪、体贴,这么一列举,武帝给逗笑了:“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这个故事表明,即使在封建时代,官员的廉否也为朝廷所重视。历史上的清官,也多能够在这个关键之处把握住自己,这也是他们在当时以及后世为人津津乐道的前提。

清朝湛江先贤中有个叫陈瑸的,他的一个观点十分值得推崇:“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语见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在陈瑸看来,官员是贪还是廉,在于是否伸了手,这才是原则分野,伸了,性质就变了,至于量上的多寡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陈康祺还记录了江右令石瑶臣的一段格言:“吏而良,民父母也;其不良,则民贼也。”他也将不贪视为“良”的硬件之一。对照自制的这面“镜子”,石瑶臣给自己定了位:“父母吾不能,民贼吾不敢,吾其为民佣者乎。”不敢自称父母官,但也不敢被百姓唾弃,因此他自号“民佣”,转换成现代汉语,意思正是“公仆”。公仆这个名词是否始自石瑶臣,尚不敢定论,但如果一个官员的公仆观念的确发自己心,做到不贪不是什么难事。被史家誉为“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枢干脆认为,“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而“督抚廉则物阜民安,督抚贪则民穷财尽”。

不过,如我们所见,历史上还有诸多反面事例。《山志》里,归有光非议科举取仕的文字就颇有代表性。他说当时不少金榜题名的人,“一为官守,日夜孜孜,惟恐囊橐之不厚、迁转之不急、交结承奉之不至”,因此,“书问繁于吏牒,馈送急于官赋,拜谒勤于职守”,说的就是怎么捞、怎么编织关系网、怎么往上爬的心态。“囊橐”怎么厚?“馈送”哪里来?自然是要伸手、要贪了。应当看到,这样的人平时或许嘴边也是离不开个廉字,就像清朝戏曲家李渔所说:“奸臣口里也说忠,逆子对人也说孝。”南宋大儒朱熹的观点更有意思:“今时秀才,教他说廉,直是会说廉;教他说义,直是会说义。及到做来,只是不廉不义。”在朱熹眼里,这种秀才完全是“能言鹦鹉”,学舌而已。

“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无论放在什么时代,这句话都堪称金科玉律。《清史稿》有《陈瑸传》,云其广东海康人,康熙时进士。陈瑸为官近二十年,在不少地方都干过,台湾、四川、湖南、福建等,无论在哪里,他都秉承清廉的信条,“官厨以瓜蔬为恒膳,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在他调往福建时,康熙对廷臣说:“朕见瑸,察其举止言论,实为清官。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在称之为苦行老僧的同时,康熙更断言:“从古清官,计无逾瑸者。”这个结论是否过于绝对不去论它,陈瑸无疑很好地践行了自己的理念。对此,陈康祺还做了进一步追溯:“士未有未仕时律身不严,而居官能以清廉著闻者。”人的本质是好的,才可能是个好官。

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某种程度上做的正是“贪不在多”的文章。在“打虎拍蝇”之中,“虎”,无疑是那些贪了“千百万”的,“蝇”是那些贪了“一二钱”的,不在多寡,一旦“非分”,殊途同归。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