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何苦甘心为贪”

来源:本刊特约评论员 田东江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6-18 19:33:55  浏览次数:-  

5月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云南省委原书记秦光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识者指出,这是中央纪委首次使用“主动投案”这个说法。旋即,“主动投案”有成为高频词的态势。5月19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士余主动投案;5月20日,湖南常宁市委副书记唐奇林主动投案;5月22日,广西贵港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黄俭主动投案;5月23日,河北承德承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晓利主动投案……
      这些主动投案的前提,要么是涉嫌违纪,要么是涉嫌违纪违法,要么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显而易见,对自己所作所为心知肚明的官员,只有在感受到反腐威慑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只有在侥幸心理越来越渺茫的时候,才会选择主动投案。假以时日,我们当会了解他们彼时的所思所想。
      俗语有云:“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明朝江盈科更问到了根本:“人亦何苦甘心为贪?”他是在云南洱海一带,目睹当地猴子的习性论及了“猴鼠”。江盈科说,“猴与鼠,其性皆贪,皆善窃,又皆善藏……若橡栗榛枣麻菽稻黍之类,兼收缕别,置诸深窖,封焉涂焉,以备雨雪冱寒之需”,但是有经验的人,却“能踪迹其地日察其所为者,俟其窟峒既溢,率众掘之”,结果虽然猴与鼠“巧规善闭辛苦积贮者,乃复为人所有”。江盈科认为诸多官吏正是这种品性,其“孳孳为利,智殚能索,猎人之有,以归于己,亦自谓为其身计久远,不知头上苍翁且默窥阴记”。所以他颇有感慨:“人亦何苦甘心为贪,自同猴鼠,不思盈满之戒也哉?”自古将贪官比作硕鼠,源于《诗·魏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属于借喻,抽象的意味更浓。江盈科则将鼠的行为进一步“坐实”,道理讲得便更接地气。开玩笑说,可惜的是“连累”到了猴。
      官员如何为政,是一个不知议论了多少世代的话题。所以如此,是因为讲起道理来谁都明白,让贪官自己讲,更可能讲得头头是道。前些年修复开放的河南内乡县衙保留有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但是人们更加耳熟能详的,衙门是“有理没钱莫进来”的地方,霸道得很。在廉与贪的问题上也是这样。《魏书·公孙轨传》载,北魏世祖拓跋焘平掉赫连昌,“引诸将帅入其府藏,各令任意取金玉”。战利品,随便拿。结果,“诸将取之盈怀”,而公孙轨“独不探把”,也就是手都不伸,什么都不要。但他的“廉”,只是给皇帝看的,放到地方为官,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载物而南。”从“单马执鞭”发展到“从车百辆”,公孙轨哪里还是一般意义上的贪官?想一想这是个当初被自己作为“廉吏”推介的人物,拓跋焘恨得咬牙切齿:“轨幸而早死,至今在者,吾必族而诛之。”唐宣宗大约知道这段史事,《东观奏记》云,他授于延陵为建州刺史,问他建州离京师近还是远,于延陵说有八千里。宣宗告诉他:“卿若为我廉洁奉公,绥缉凋瘵,长在我面前无异;或挠枉法度,远人无聊,即朕三尺阶前,便是万里,卿知之否?”于延陵吓得“悸慑失序”,该有公孙轨的嫌疑了。
      以我的有限阅读视野,历史上官员因为贪腐而畏罪自杀的有,主动投案的则还没见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太祖时,李守信“受诏市木秦、陇间,盗官钱钜万,及代归,为部下所告”。奉命去采购木材,也贪了那么多。在回来的路上,李守信知道东窗事发,乃“自刭于传舍”,自己抹了脖子。盖北宋之初,“首严赃吏之禁,重者辄弃市”,李守信算是被震慑到了的那种。今天的“主动投案”,或将成为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新特点。接二连三的“主动投案”,既可视为反腐败宽严相济政策的感召,也可视为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的一个标志。那些伸了手的官员必须认识到,选择“主动投案”是选择了唯一正确的出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