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
巡视工作正在日益成为我们党开展党内监督和反腐败斗争的利剑。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四条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巡视全覆盖。”《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在明确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设立巡视组、承担巡视任务之后,明确了巡视的具体内容:对巡视对象执行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遵守党的纪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情况进行监督。对于要求着力发现的具体问题,也都列有详细的条目。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乏巡视的因子。比较典型的如元朝的“奉使宣抚”,那是他们在监察制度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举措。为什么要搞这些呢?吏治腐败。
叶子奇《草木子》云,当时的朝廷官员已“惘然不知廉耻为何物”。他们敛财的名目繁多,“所属始参拜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句追(即办案)曰赉发(即赞助)钱,论诉(即申诉)曰公事钱”。总之,无论干什么,都是伸手要钱,而“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该书同时收录了一首小诗:“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当时上面来人巡视,地方惯例要敲锣打鼓来欢迎,而起解杀人强盗呢,也是用锣鼓吆喝,二者的区别只在节奏上,欢迎时两声鼓一声锣,示众时一声鼓一声锣。于是有人借官场上的“藏污狼籍”来了个借题发挥,把官员与贼来了个等而视之,可窥其时吏治腐败的程度。
元朝的“奉使宣抚”搞了好多次,《元史》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的那一次。在顺帝看来,自己登基十多年了,“虽夙夜忧勤,觊安黎庶,而和气未臻,灾眚时作,声教未洽,风俗未淳,吏弊未祛,民瘼滋甚”,他认为是“承宣之寄,纠劾之司,奉行有所未至”,所以要“遣官分道奉使宣抚,布朕德意,询民疾苦,疏涤冤滞,蠲除烦苛”。他亲自指挥,一下子向全国派出了12个“巡视组”,“组长”由蒙古人(或色目人)与汉人官员相伴而行。如“上都留守阿牙赤、陕西行省左丞王绅巡甘肃永昌道,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王守诚巡四川省,前西台中丞定定、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巡京畿道”等。同时赋予“巡视组”相当的权力,“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便处决。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
“巡视”的成绩还是有的。苏天爵那一组,“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京城的百姓都把他比作包公。王守诚那一组“论功居诸道最”,成绩最可观。《元史·王守诚传》载:“初,四川廉访使某与行省平章某不相能,诬宣使苏伯延行贿于平章某,瘐死狱中。”直到“巡视组”来了,苏伯延的亲属才有机会诉冤,而茶盐转运司官也反映“廉访使累受金”,结果“廉访使仓皇去官,至扬州死”,其“副使而下,皆以事罢。宪史四人、奏差一人,籍其家而窜之,余皆斥去”。并且,王守诚不仅处理了行省吏员和县尹受诬,而且庶民百姓婚田之讼,合计百十件,也一一“辨析详谳”,或“为直其事”,或“为之平反”。
诸如“奉使宣抚”一类,与今天的巡视虽然在形式上、功能上有相近之处,但在本质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的前提,注定必须把公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下,确保不滥用、不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轮中央巡视反馈都备受国人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巡视到了哪些问题,哪些高官因之落马,还关注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存在的问题能不能整改到位。发现问题诚然是巡视工作的生命线,推动解决问题更是巡视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巡视就是要形成震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