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心端不愧苍苍”

来源:田东江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4-10 17:06:44  浏览次数:-  

谈话提醒、约谈函询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必须看到,这是他律的一种。儒法并用,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见之于反腐倡廉亦然,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原因。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进行了明确规范: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自律问题上,古人已有相当深刻的见解。元朝张养浩著有《为政忠告》一书,是他“就其居官所得,剀切指陈,欲凡从政者知法所戒”。(张元济先生语)对他那个时代的官员,在任命下达时该如何、上任时该如何、听讼时乃至闲居时该如何,都有一番详细的“忠告”。其中,有不少如何自律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各级官员未尝没有启迪。

比如开篇的“省己”条云:“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自己把自己掂量清楚了,就应该知道“苟要其廪禄,假其威权,惟济己私,靡思报国,天监伊迩,将不容汝”。要把职责放在第一位,否则,“夫受人直(值)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旷其事,己则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又如“戒贪”条云,一地长官“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一旦身败,“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因此,“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再如“民病如己病”条,强调把自己视同百姓,进行换位思考:“民之有讼,如己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如此等等。

当然,在张养浩之前和之后,历史上都有许多官员自律的典范。郑处诲《明皇杂录》里有裴宽埋鹿肉的故事。说的是唐玄宗时有年除夕,润州刺史韦诜(一作韦铣)“日闲无事”,便带着老婆和孩子“登城眺览”,不意发现一户人家的园子里几个人正在埋什么。韦诜觉得奇怪,打听后知道那是参军裴宽的宅子。他便把裴宽找来“诘其由”,问他在干什么,裴宽回答在埋鹿肉。他说他常常自戒,绝不“以苞苴污家”,可是今天有人送来鹿肉,“置之而去”,放下就走了,他“既不能自欺,因与家童埋于后园”,保全自己的操守。史载裴宽“不附权贵,务于恤隐”,政声卓著。唐玄宗曾赋诗赠之:“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这也从侧面证明,裴宽埋鹿肉并非一时作秀,自律意识在他头脑里是扎了根的。

我们如果通读一下白居易的诗集,可以发现白居易也是个时时自省的典范。如《村居苦寒》,讲的是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场大雪,连下5天,“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相形之下,“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把百姓与自己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有发自肺腑的“自问”。又如《秋居书怀》,感叹自己“坐受官家禄”,而“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飡,卒岁丰衣服”,来告诫自己需“持此知愧心”。

关于自律,明朝刘戬有句话说得最为精辟:“寸心端不愧苍苍。”那是弘治皇帝继位,他以侍讲的身份“颁诏”交南(今越南),结束使命时留下的。当他轻装简从,携二仆由南宁直抵其境,交南人先已惊为天人,因为以前的人都是“飏樯蔽洋,贸重易奇”,假公事之便干点儿自己的买卖。他走的时候,交南王循例馈赠金珠珍玩、犀角象牙,他却“一不顾即行”;交南王复令大臣于路上拦截,“期必致之”。刘戬则亮出了来时写就的诗句:“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交南人终于明白了,刘戬真的不是做表面文章的那种人。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就需要从这些典范中汲取营养,为政以德、正心修身。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