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宁死不改刚直秉性的监察御史

来源:党风   作者:尹政军   时间:2022-03-28 17:44:50  浏览次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东莞市潢涌村仍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难掩繁华。在喧嚣的街市之中,一座上书“侍郎祖居”的双门门楼褪尽岁月浮华藏身于闹市,它便是明朝曾为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的黎光御赐府邸之旧址。随着岁月变迁,这座曾风光无限的府邸如今只留下后人复建的门楼,但黎光却因其“刚直”“廉正”而美名长传,永驻人心。

  黎光(1329 —1403年),原名光孙,榜名光,字仲辉,号西石,东莞潢涌人。明崇祯《东莞县志》、清康熙《东莞县志》及民国《东莞县志》均有其传。

  黎光自幼聪颖,洒脱有风度,博学能文章。洪武五年(1372年)领乡荐,与张唯、王辉等18人被选入宫中文华堂读书。据《黎氏族谱》记载,黎光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文华殿侍读学士。某日,朱元璋问黎光:“今天下初定,如何可致天下太平?”黎光答:“为官者,不贪赃枉法;为将者不怕死偷生,此可致天下太平也”。帝嘉其言,提拔黎光为监察御史。次,黎光奉旨巡查苏州,遇当地洪水成灾,饥民遍地,惨不忍睹。据《东莞县志》记载,黎光立即“赈水灾”。因救灾事急,未等到皇帝旨意,即把贴着朝廷封条的谷仓打开,赈济灾民。同时,鼓励灾民自救,兴修水利,及时播种,使灾民得救。苏州百姓感激地说:“此公吾民之恩父也”,尊其为“黎父”,并为其立生祠。

  黎光任监察御史后,刚直严明,检举揭发官吏的罪状毫无顾忌。又次,黎光奉旨巡凤阳(今安徽凤阳),所上奏章,悉切时弊。当时,一些有权势的大臣,妒忌黎光者渐多。张唯、王辉等好友见此,劝说黎光:“兄长为官正直,固然是对的,但不宜太过刚直,自古多言惹祸的故事,难道你忘记了吗?”黎光回答说:“我身为监察御史,发现社会弊端而闭口不谈,是一种耻辱。如果因为指出社会弊端而遭到罪罚,我毫无怨言。你们好意爱护,可我耿直的性格无法改变。”

  时有御史大夫陈宁,素忌黎光之才,常想找机会中伤他。有一天,陈宁与皇帝偶然谈起黎光救灾之事,陈宁乘机说:“光虽有才干,然做事武断,不待皇上下旨,就自作主张开仓发粟,按罪当杀头。”皇帝说:“应当决定的事情而犹豫不决,是一个平庸的人,若按你说的那样去做,拖延了时日,苏州灾民不是更惨了吗?光之贤能贵在于此,你不要再多说了。”不久,黎光升为刑部侍郎,时为洪武九年(1376年)。3个月后,朝廷修葺宫殿,黎光奉旨往陕西购料。黎光到长安后,见长安大旱,赤地千里,饿死的人无数,犬鸟群集尸体而食,惨不忍睹,当权者却充耳不闻。黎光上书告京,又将其所带购料款用于购粮救灾。陈宁听说后,即纠集权臣数人在皇帝面前虚构黎光的贪污罪名,皇帝没有细察,信以为真,将黎光贬为同知,戍陕西山丹(今甘肃山丹县)。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成祖。翌年改年号永乐。永乐初年,张唯、王辉二人在永乐帝前为黎光鸣冤。帝派人复查此案,查得真情,方知原是陈宁党羽栽赃陷害,冤枉了黎光。于是,准备诏回黎光,为其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可惜待诏书到达山丹时,黎光已经病死。

  关于黎光之死,在潢涌村还有着一个传说。据传,永乐初年,张唯、王辉二人为黎光鸣冤于永乐帝前,永乐帝觉察到先帝冤枉了黎光,准备恢复黎光之原职。诏书未抵,陈宁却派人日夜兼程先到山丹,造谣说:“皇帝很快就有诏书发下来,把黎光解回京受审,必死无疑。”黎光闻之叹息说:“大丈夫,生在此时,不能提三尺剑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令人十分遗憾,死有什么可怕呢。”不甘心在奸臣面前受辱,随即把母亲的牌位放在大厅上叩拜说:“我今日要向皇帝尽忠,就不能向您尽孝了,祈望母亲原谅。”说完,饮毒酒自尽。据《东莞县志》记载,陈宁素忌黎光,后者被贬确因陈宁所诬。而依《明史》记载,陈宁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被杀,至永乐初年黎光卒时,陈宁已死20多年,不可能再次陷害黎光。

  传说也许就是一个传说,但黎光“刚直”“廉正”之美名因此远传。永乐帝感念黎光忠君爱民却被冤枉20多年,为黎光加官晋爵,谥其为刑部左侍郎(正三品),并在黎光的家乡潢涌赐建双门邸一座,在旁边立一石碑,题“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以彰光之忠贤。

  附黎光遗诗:梅花道人歌

  梅花道人操行坚,萧萧白发今盈巅。开圃种梅常万树,对酒看花今几年。

  冬来花开雪满川,景致好似孤山前。疏影横斜月有色,暗香浮动春无边。

  花间读书事幽致,牙签玉轴联青编。岂知一室大如斗,能蕴春意涵全天。

  我昔闻梅花,元是姑射仙。人间尘垢岂能染,冰肌玉质恒莹然。

  夭桃谩粗俗,艳杏徒嫣妍。孤标挺然出寒谷,百卉不敢司春权。

  吁嗟道人清且贤,生前结得梅花缘。寸心既会物外趣,高兴已在诸人先。

  豪吟绝类灞桥客,清梦夜落西湖船。有时静坐梅花下,胸中皎皎冰壶悬。

  我生酷爱梅,见花喜欲颠。浩然可同调,林逋堪并肩。

  何当坐我梅屋下,弹琴酌酒同周旋。醉呼山童供纸笔,挥毫为赋梅花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