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为治本 直道是身谋
——包公治端廉政文化思想的传承

来源:吴泰国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8-07-05 10:53:09  浏览次数:-  

    宋仁宗康定元年,即1040年,包公从天长县令升任知端州军州事,主政端州3年,由于政绩突出,1042年返京升任监察御史。主政端州是包公第一次担任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他勤政爱民,排沥屯田,挖井除疾,治理砚赋,建仓修驿,兴文办学,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为民爱民之事。在他的治理下,古端州从一个边陲军事城堡逐步成为西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以致后来的两广总督府设在这里近两百年之久。
    包公治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实践,催生并形成了其治政理念,其一系列的为政思想和理念在端州开始发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研究包公廉政思想,弘扬包公廉政文化,更显得弥足珍贵。

 

    清忠初绩著端州
    “正直遗型传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这幅对联在合肥包公园和肇庆的包公祠山门悬挂。综观包公治端史迹,“清忠”是包公治端思想,“初绩”是包公治端政绩,“清忠初绩著端州”点出了包公勤廉思想和治政理念始于端州任上。
    包公治端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政治操守。据史料记载,宋时端州被称为蛮荒之地,与中原相隔千里,经济落后,语言不通,水土不服,到端州为官多为朝廷被贬流放过来的,当时包公官升殿中丞,调任端州知军州事,他已有官在身,完全可以不到端州受苦,也完全可以请求朝廷改派到其他州郡为官,但包公却义无反顾,千里赴任端州。这反映了包公浓重的儒家忠孝思想,包公懂得怎样忠君爱国,如何约束自己,为社稷、为百姓作出奉献,这放在今天而言,就是把政治纪律放在首位。
    包公治端形成了他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包公来到端州,发现当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众生活比较清苦,要改变这一现状,以民为本,与民生息,也就成为包公治端始终所坚持的治政理念。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带领端州老百姓排沥垦荒以营生产,修建丰济仓以备饥荒,教民打井以治疾疫,修建崧台驿站以利交通,创建星岩书院以利教化……。据明万历《肇庆府志》记载,宋时端州百姓常出现“春瘴”疾疫,包公为了根治瘴疠,几经走访考察,发现是由老百姓饮用不干净的河水引致,于是仿效老家安徽的做法开凿了七口水井,解决了老百姓饮水问题,根治了瘴疠。这在合肥的包公墓志铭里有记述:“端州为民掘井取水”,至今肇庆城内还留有3口包公井。北宋时期,西江水患频发,包公到任后带领军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筑堤排沥,在城郊开渠凿池,兴修水利,改造沥湖(今称星湖),开垦荒地,防止了水患、发展了生产,使端州人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好了起来。这是包公治端的一大功绩。老百姓有吃有喝有住了,但民众还是“南蛮”,缺乏教化,缺少人才,于是包公捐俸创办半官学形式的星岩书院,使地方学子能受到进一步教育,为岭南培育人才。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星岩书院与我们今天大学相似,属地方官学,只有私塾优秀的子弟才能就读,专门培养地方人才。据考证,现在肇庆一中的前身就是包公当年所建的星岩书院。通过短短不到三年的治理,逐步改变了端州贫苦落后的局面,老百姓的生活富足起来,也就有了后来包公在端州建起丰济粮仓储备粮食。就连生活在水上的疍族与生活在山林里的傜族也纷纷归化,被端州百姓称为“神明之政”。宋史记载:“地方千里,不识盗贼,水疍山傜,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乃太和”。可见,包公治端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这也在他一生为官为政中充分体现。
    包公治端赢得了清正廉洁青天之名。肇庆有中国砚都之称,端砚列为四大名砚之首,唐朝就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十分珍贵。地方官以端砚为升官敲门砖,巴结权贵,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数十倍征收,砚工苦不堪言。包公上任之后决心除掉这个弊端,下令端砚“只征贡数”,对多征者严惩不贷,革除了多年的弊端,而他本人以身作则,践行“不持一砚归”的承诺。试想,包公作为一名读书人,何曾不爱端砚?而要做到“岁满不持一砚归”又何其难?然而包公做到了!清康熙《肇庆府志》有述:“康定初,公由殿中丞出守于端,出以清心直道为治本。地方千里,不识贼盗。归之日,一砚不持。”端州百姓欢送包公离任时,齐声赞颂“包青天”,端州百姓非常敬仰包公,将史书记载的“不持一砚归”,演化为“掷砚成洲”的美丽传说,把包公形象比为“清官”的化身。可以说,包公治端实践,催生并丰富了包公治政理念,其清官文化也始于端州任上,并在毕生的仕途中践行和发展,最终永留青天之名。

 

    砚渚清风播古今
    “星岩朗耀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这幅对联出自明朝肇庆知府黄瑜之手,歌颂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至今仍刻在古端州丽谯楼门联上。如果要我总结包公治端廉政思想,其主要表现为6个字:忠孝、民本、清正。这有别于人们所熟知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表现出的是包公以民为本、勤政爱民的另一面。包公治端忠孝、民本、清正廉政思想,就算放在今天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与我党对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如出一辙。包拯虽已去世千年有余,但他的廉政思想和为政理念,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为政必须做到政治忠诚。包公对朝廷是忠诚的,对百姓是忠诚的,他本可在富庶的中原为官,却义无反顾地接受朝廷的差遣,到千里之外南蛮之地为官,他的一生忠诚于朝廷、忠诚于仁宗皇帝、忠诚于江山社稷。当然,包公这种忠诚也存在封建思想的局限性,是典型的封建王朝忠君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领导干部要学习包公忠孝精神,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切实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对党忠诚、与党同心、听党指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做到一切行动听党中央指挥、向总书记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为政必须做到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在中国儒家文化中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包拯初到端州主政,经常深入民间调查,针对端州实际因情施策,抓住解决民生这个关键点,做的几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他以民为本、与民生息的为政理念,也体现了他的善政之能,使他很快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拥护和爱戴。我们要学习包公这种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和勤政善政之能。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在。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造福于民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政必须做到清正廉洁。廉洁是立身之本,廉政是为官之基。包公是中国古代清官典范,是清官文化一个代表符号。包公从政之初即以“清心为治本”作为座右铭,而且在毕生的仕途中认真践行。对于包公廉政思想,“清心”是包公为官之德,“直道”是包公为官之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我们要学习包公“清心”为官之德,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首要做的是清心自律、严于修身,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时刻以德修身、以德为政、以德服众。正人先正己。我们要学习包公“直道”为官之基,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坚定自己的信念,规范自己的言行,终身惜守清廉操守,只有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有硬气,做官才有正气。(作者系肇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