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勤政业——黄云

来源:阳纪宣 尚 纪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3-05 09:23:07  浏览次数:-  

黄云(1921年-2011年),原名黄昌熺,祖籍阳春城镇河西塘基头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一直从事革命活动。解放后一直在广西任职,曾先后任桂林、柳州市委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副书记等职。黄云青年戎马,中晚年政务繁忙,一生克己奉公、心系群众、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时期投身抗日革命洪流

黄云的父亲黄其桢,字爱棠,是广东阳春县人。

清末光绪年间,黄其桢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毕业后参加了新军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军中升至协统参谋长,参加过庚戌起义:民国初年,历任粤军副官长和粤军军官讲习所所长。先后任广东阳春县、紫金县和广西百色县的县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统一广东根据地,1925年6月,黄其桢受大元帅府委派担任官方代表,与盘踞在新会、台山、开平等县边界山区的土匪谈判招抚收编事宜,乘坐的船只在途经顺德时,被突来的风暴掀翻,黄其桢遇难。

这一年黄云才4岁。

黄云是作为“烈士遗孤”由母亲抚养成人的。黄云从小就喜欢读书、演讲,成绩优异,阅读广泛,关心社会国家大事。由生母杨卓生带领在广州读完小学后,黄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阳春中学(现阳春一中)。1936年初中毕业,又以录取生排名第二的成绩,考入设在阳江县的广东省立两阳中学(现阳江市的广东两阳中学)就读高中。在读期间,黄云阅读斯大林、艾思奇等人的著作,接受进步思想,加入了进步的抗日青年群众组织“青年群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积极参加学生抗日宣传队宣传抗日救国。这年暑假,中共广州市外县工作委员会派中共党员章沛、叶镜澄和刘文昭前往阳春,秘密建立了中共阳春县党小组,并在广东青年群社阳春分社认识了黄云。从此,黄云进一步学习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发挥自己书法、绘画和演讲的特长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还担任《阳春日报》代理编辑。1938年11月,经章沛、刘文昭的介绍并经上级党组织批准,读高中二年级的黄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云成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阳春重建党组织后吸收的第一名党员。

章沛和叶镜澄调回广州,刘文昭和黄云留在阳春继续建立发展党组织。1938年11月至1939年6月发展了继黄云之后的又一批党员7人。黄云作为两阳青年群社赴新会鹤山牵线慰问团副团长,率队前往开平县和新会、鹤山前线,慰问和激励抗日将士,还组织“抗日战时工作团”,进入山区农村进行抗日宣传。

广东沦陷后,1939年10月,正读高三的黄云在国家兴亡的关键时刻,下定决心辍学专门从事地下党工作,参加前线官兵的慰问,去山区宣传抗日,扎根农村筹建抗日根据地,做了一系列工作。

 

转入武装斗争北撤山东南下桂林

1943年,按照中共指示,黄云被调到珠江三角洲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珠江纵队,从长达6个年头的地下活动转入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1945年1月,黄云所在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攻下高平县城。黄云先后带领部队在新兴、恩平、阳江、阳春等县周边活动抗日。阳春县当局悬赏十万,通缉捉拿黄云。黄云的家属遭到迫害,家里的房屋、田地及财产被没收,家人四处流落。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民族矛盾解决了,国内独裁与民主的矛盾立即尖锐起来。黄云和部队转战高明、恩平等县,跟国民党继续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签订的《双十协定》,中共广东抗日人民武装必须北撤山东。1946年,根据组织统一安排,黄云和一批已暴露身份的干部北撤到山东省解放区。黄云由蟠龙辗转香港到惠阳,随部队北撤。

随着全国解放的临近,1949年8月,黄云夫妇随南下部队离开山东抵达上海。黄云先在上海的华东革命大学任教,负责培训准备前往广东、广西工作的大学生,1949年12月,黄云离开上海继续南下。原定黄云与一批广东籍干部调回广东,但党列车抵达江西南昌时,接到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兼广西省委书记、省长张云逸“到广西桂林待命”的电报,即刻改变行程,转赴桂林。正是这封电报,改变了黄云的人生轨迹。此后,他在广西工作生活半个多世纪,广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黄云于1949年年底抵达桂林,1950年至1954年初,他先后担任中共梧州地委宣传部部长、梧州与玉林两地委合并后的容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53年12月,黄云调往桂林,先后出任桂林市委第二、第一书记。1956年7月,黄云从桂林市调往南宁,出任广西省省委工业部副部长,1930年初,调任中共南宁市委第二书记。

1961年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黄云第二次出任中共桂林市委第一书记,并兼任桂林市政协主席。黄云在任期间,确立桂林发展方向,制定城市建设规划。针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优势,市委确定了以旅游业和轻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邀请国家城建部及上海、武汉、广州等地50多位专家与桂林市城建、规划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共同制定了《桂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日后桂林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努力改变城市面貌。在市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争取国家支持,利用有限资金,改变桂林门户形象;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文物古迹。开发了具有“大自然艺术之宫”美誉的芦笛岩风景区:修缮抗战文化遗址桂林市艺术馆;拓建龙隐洞“桂海碑林”;踏勘靖江王墓群40余座,整修靖江王陵,创建博物馆。决定并部分实施将广西师范学院迁出靖江王府遗址(俗称桂林王城),以利于保护和修葺(后因故中止);逐步发展桂林工业。奠定了桂林市机床、纺织、电子、橡胶等配套工业基础。支援桂林各县工业建设,向各县提供机床设备并培训工人,建立了极为良好的桂林地、市关系。当时的地委书记徐瑞林要求所辖各县将优质农副产品优先供应桂林市。

 

历尽磨难一生无私奉献满腔热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柳州市委乘三中全会东风,确立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新方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接再厉,进一步扎实开展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至1979年底,柳州市11849个案件绝大多数完成复查处理,清理了大批干部职工的档案材料,修正了原结论中的不实之词,宣布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

黄云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期间,分管工业和交通。1983年3月,调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后,初期分管意识形态,后负责全区经济工作,并担任自治区党委经济领导小组组长。黄云主管自治区经济工作的五年多时间,正值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1984年,中央批准防城港随北海一起,成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4年4月,颁布执行《关于搞活工业经济的若干规定》(简称“十二条”),对发展集体经济、包干办法、经济责任制、引进外资、发展外贸、理顺流通领域、企业自主权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全区的改革开放有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当年6月,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搞活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以及改革供销社体制、放款工商行政管理、调整若干税收规定、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等的改革配套政策。9月,根据“十二条”的执行情况和问题,在黄云的主持下,又制定颁布了《关于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这些政策法规性文件,对广西的改革开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直到1985年,黄云退居二线,仍时刻关心广西的经济发展,多次到自治区内外调研考察,给地方政府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等等。1993年2月自治区顾委会撤销。1997年7月黄云正式离休。

从学生时代参加革命到离休,黄云为党的事业奋斗了近60个春秋,没有放下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牵挂,没有放下对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因为,祖国的强盛和民族的崛起,是他毕生的追求,他为此无私地奉献了满腔热血和一片赤子丹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