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十年的愚公精神
——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启示录
青年亭上远眺,鹤地水库银波万里,丹青一幅。
遥想60年前,中央一份规划,唤起豪情万丈,湛江地委决定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在不到2年时间里,党员领导干部率领30余万“敢战士”,凭革命斗志、英雄气概,靠技术与人力,斩断九洲江,筑造鹤地水库、雷州青年运河,建成广东最大的“人造海”,再造了“水系”,使苦旱了千百年的雷州半岛变成河涌交错、湖沼棋布的水网之乡,创造了人间奇迹,至今还滋养着当地近800万人民。“你们真是当代愚公!”1960年,来湛江视察的邓小平如此称赞,并手书“雷州青年运河”6个大字。虽然时间已过一甲子,但这“愚公”精神却穿越时空。
“敢叫日月换新天”
创造伟业的豪情壮志
干裂的土地,枯死的禾苗,苍野茫茫、饥荒遍地。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里,一张反映千百年来雷州半岛赤地千里的图片,看了让人揪心。
这片土地古来就与苦旱结伴,炎荒酷热、旱魔肆虐,十种九不收,人民祖祖辈辈生活都极端贫困,以草结庐,遇上旱灾便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哀鸿遍野。
只有知道这段历史,才能懂得雷州青年运河工程以及这愚公精神的伟大,那是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与革命豪情。
党和政府牵挂着雷州半岛。中央和广东省委从1956年便开始规划解决这一苦旱难题,并提出设想:在廉江县城东北14公里的河唇镇鹤地村拦截九洲江,建库修河,引水灌溉雷州半岛。该工程原计划于1962年完成设计,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施工。
“不能等那么久!”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湛江地委和当地人民斗志满满,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这苦难的命运彻底改变!“大战一年建成库,再战一年通运河,周年放水得胜利,水不到田不罢休!”时任湛江地委专员王勇写的这首《为水而战》充满斗志。1958年5月15日,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这一声号令,犹如点燎原的星火,雷州半岛“燃烧”了起来!
纪念馆里,84岁的莫瑚回忆起当年,还是那么豪情万丈。“我们祖祖辈辈的人盼了多少年啊,党要带我们彻底翻身,全民欢腾啊!”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包括鹤地水库和运河工程两部分,任务艰巨。库区依两山之间,面积110平方公里,跨广东廉江、化州和广西博白、陆川四县,要淹没7个乡。运河工程包括总、主渠6条,长277公里;干渠以下各级渠道4039条,总长5000多公里,各类建筑物3200余座,建成后成为广东第一大灌区,可解决250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1959年8月,鹤地水库建成;1960年5月,运河主河建成通水。湛江人民用不到2年时间,创造了水利史上奇迹。
“拼命干彻底改变湛江历史性灾区面貌”“全体干部要有拼命的英雄气概”“共产党员要奋战在工地第一线”……看着这些湛江地委当年提出的口号,仍然能感受到那股时不我待的革命豪情。
去年3月,郑人豪赴湛江担任该市市委书记,一个月后就到了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纪念馆参观。“当时我心潮澎湃,充满感恩,满怀崇敬。”他对记者说,那种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想责任、善谋大事创造伟业的豪情壮志、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党员干部带头先干的榜样作用、敢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是青年运河留给当代党员干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周山下红旗乱”
全民奋战的众志成城
这是一张反映鹤地水库建设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推车赛跑、尘土飞扬的老照片,记录着那激情燃烧的岁月。74岁的吴云英向记者讲解着这张照片,讲着讲着,激动起来,挥舞着双拳,高亢地喊起了当年的“号子”:“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荒野当床草当席,拿天当蚊帐。”她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当年。
愚公精神,就是那种“不周山下红旗乱”的众志成城与战斗激情。
湛江地委作出兴建运河决定喜讯传开后,雷州大地一片欢腾。不少人多次写“决心书”要上“战场”,上至73岁的老人,下至13岁的孩子,工地上出现了父子齐上阵、夫妇同劳动、老幼争出力的场面。他们自带材料、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搭工棚、自办工厂,安营扎寨、摆开战场。
工程项目除国家少部分投资外,其余全由群众自筹。群众踊跃捐钱、捐粮、捐工具,生怕耽误了工程进度。开工不到一个月,工地指挥堆满了各地支援的物资和粮食,仅耕牛就有7120头,木材6500立方米,茅草1800吨,还有不少人变卖了金银首饰,把钱捐给指挥部。
1958年6月10日,运河上游工程动工典礼举行,各地民工纷纷进入工地,高潮期,施工人员达30万人。“几乎每天都开展进度比赛,推车、担土、凿山,看谁快,那车都快飞起来了。”吴云英感叹道,当时人们就怕流动红旗花落别家,“为此,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有一位叫何珍的年轻姑娘,一次被炸飞的石头割去大腿上的一块肉,她悄悄解下头布包扎,继续点炮,直到鲜血渗出裤面才被用担架抬走。一次水坝坝底出现窟窿,她凭着个人水性,背起近百斤重的石块潜到水底堵洞。在热火朝天的青年运河工地上,共涌现出了2.6万名何珍式的典型和130多个先进集体,而他们的奖品只是一支自来水笔、一本笔记簿和一件文化衫。
鹤地水库与青年运河建好后,雷州半岛结束了十年九旱的局面。1963年,廉江旱情遍及19个镇6000多条村庄,运河水成了及时雨,旱年大丰收,粮食增产29.2%,大旱之年还向国家调粮和提供商品粮4186万斤。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共产党人的挺身而出
在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每被讲解员讲到。照片中,时任湛江雷北县委第一书记赵立本双手握着车把手,拉着一个满载泥土的双轮木车,奋力前行。
“当时领导就是这么干的!”莫瑚说,这样的照片,只要记者来拍就能拍到好多,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是打冲锋、解难题的!”
愚公精神就是那种“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先锋队精神,就是那种“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动员能力。
纵览青年运河修建过程,党员领导干部无不发挥了主心骨、先锋队的作用,他们既身先士卒,又注重发动群众。
莫瑚回忆道,尽管可以运筹帷幄,但时任湛江地委第一书记孟宪德还是每个月都要来工地多次,与群众住在工棚,吃在工地,指挥重大工程项目,带头劳动。
时任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的湛江地委专员王勇在水库截流抢险时,与民工并肩战斗,一边身先士卒扛沙包,一边指挥突击手填决口。“他守在大堤上几天几夜,累得胃出血,几批人劝他去医院,他都不走,后来是被架去医院的。”吴云英说。
从县委书记到大队干部都战斗在第一线,边指挥、边劳动。他们中2820人参加搞“试验田”,占干部总数的90%以上,带领着群众发明创造,进行技术革新;党员、团员带头组建突击队,掀起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到1960年运河主河全线通水时,工地上有5071人光荣入党,9940人入团。
共产党员莫瑚就是工地上的“红旗手”。工地掀起工具改革浪潮,他带领的“北京营”突击队决心率先实现全营车子化。没钱、没木料,怎么办?群众看党员。莫瑚二话不说,捐出14元,紧接着大家都积极捐款,解决了资金问题。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又没日没夜地赶制了72部拉车。抢险时,他坚守大堤,三天三夜不合眼,困了就滴眼药水。在他的带动下,“北京营”屡立新功。莫瑚对记者说:“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旗帜能倒吗?必须冲在最前面!”
工程建设中,党员领导干部在各方面都力争当好“旗帜”。湛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关勋强介绍说,经查,如此浩大的工程,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他们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的内涵。
“雷州青年运河精神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在呼唤我们党的初心,呼唤‘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呼唤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一切为了人民的好作风,也呼唤全体人民众志成城共建设家园的责任担当。”在鹤地水库已经工作了40年的李家山感慨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