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寒铁清风劲——(明)周新
周新(?-1417年),明代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世居广州城南高第里。他原名周志新,字日成,因明成祖朱棣常直呼其为“新”,遂以“新”为名、“志新”为字。洪武年间以诸生身份进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历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等职,他为官清廉,以“善于断狱”著称。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遭权贵陷害而被明成祖误杀。周新疾恶如仇、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人称“冷面寒铁公”,死后被明成祖封为浙江都城隍。
责善待友 铁面无私
周新身材魁梧,年少时已显得器宇轩昂,面目威严,气度过人。他遇事不平则鸣,待人严厉,每逢身边亲朋好友有所过失,必直言不讳地当面指出,全然不顾及朋友们的颜面。周新的朋友都说他为人过于直率,不懂人情世故,处事不够圆通,周新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认为,能指出他人的过失,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如果对待他人,只懂得曲意逢迎、阿谀奉承,那算不上是真正的朋友。后来,朋友们都有错即改,总害怕自己的过错被周新知道,受到他的指责。
建文元年(1399年),周新以乡贡进士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上任不久,就以善于断案而闻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周新改任监察御史。在监察御史任上,周新就显示出其刚直不阿的一面,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他们的行为有失规范,他一律上奏弹劾,并没有因为弹劾对象的身份而有所顾忌。所以,不但朝中显贵对其有所畏惧,就连京城中小孩都知道这位监察御史的威严,每当官员权贵谈及周新时,就会感到不寒而栗,跑去躲藏起来。由于周新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被大家誉为“冷面寒铁公”。
永乐元年(1403年),周新奉命巡按福建,发现派驻福建沿海的卫所(明代派驻地方的一种军事建制)武官对州府地方官员不够尊重,于是将这种情况上奏朝廷,建议“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其后卫所武官的行为有所收敛。后周新巡按北京,就当地的刑狱制度向朱棣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朱棣对周新信任有加,对其所奏的建议无不允准。
见微知著 智断疑案
永乐三年(1405年),周新升任浙江按察使。当时浙江一带,陈案堆积,冤案不止。当地含冤受屈的老百姓听说周新要来浙江出任按察使,都欢欣不已,都认为“我得生矣”,有了可以伸冤的希望。周新果然不负众望,到任浙江后,很快使得那些受屈者沉冤昭雪,无罪释放。
周新在考察吏治、办理案件过程中,精明能干。周新初赴浙江上任时,刚骑马进入浙江境内,发现有成群的苍蝇蚊虫直扑马头,他认为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沿着蝇蚊的飞行的路线寻查,果然在树林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并从死者身上搜出了一枚小木印。周新经过仔细辨认,确定死者是一名贩布的商人,就此推测死者是被强盗见财起意而杀。抵达任所后,周新密令手下大量买入布料,发现布料上与该木印印文相符的,就将贩卖者带去审问,最终使杀人凶手落网。
类似的案例,周新在其按察使任上还遇到不少,正如《明史》所言:“其他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正是由于周新能见微知著,细心观察,善于推理,才能将这些疑案一一告破。在浙江任职期间,周新以善断刑狱而名扬天下,其审判的案件,无人不信服。他施政总能从大局考虑,不拘泥于纠察小的过失,“以爱民为本,泽及无告”,即使是穷苦人家,受到冤屈都可以得到伸张。百姓没有了冤屈,监狱里犯人也很少,即使是孩童都在歌颂他的贤德。直至明代中后期,浙江百姓“至今犹能道其事缕缕”,仍在传颂着周新在浙江任职期间为民伸冤、执政为民的事迹。
崇尚清廉 素朴俭节
周新一方面对贪官腐吏不留情面,另一方面对廉洁奉公的官员则十分敬重。钱塘知县叶宗行廉洁奉公,以能力出众著称。周新曾前往他家暗访,发现其家中除了一束由老家寄来的太湖所产的鱼干外,没有其他多余的财物,便偷偷拿了少许鱼干放在衣袖里。第二天,周新邀请叶宗行饮酒,将昨日从叶家中取走的鱼干给叶宗行看,以示对叶宗行的官品大为赞赏。叶宗行深受感动,执政期间愈加清廉,号称“钱唐(塘)一叶清”,后死于任上。周新对叶宗行的离去深感哀伤,亲自为其撰写了祭文,表彰其廉洁,并以他为自己为官的榜样。
周新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从不接受不义之财。有一次,同袍给他送来一只烤鹅,周新本不想接受,但转念一想这只烤鹅或许可以为其“代言”,故将其收下。周新命人将烤鹅悬挂起来,凡是后来人们向他送礼,周新都会指着这只烤鹅给他们看。周新以烤鹅作例,警示属下官员应拒绝私相授受,否则,将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向周新送礼。他的同袍受礼于人时,总会问“冷面寒铁公知否?”
周新与妻子结识于微时,在周新还未做官时,其妻子就“缝纫自给”,待周新做官后依然如故。她偶尔赴周新同僚妻子的家宴时,都是“荆差布裙以往”,衣着装扮如同普通农妇一般,使宴席上浓妆艳抹的官夫人们都自觉惭愧,随即更换成平素淡雅的服饰。
含冤而死 青天不灭
明代厂卫制度严密,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即设立锦衣卫,赋予他们巡查缉捕之权,并直接向皇帝负责。朱棣即位后,更加强了锦衣卫的职权,赋予其可直接逮捕、审问犯人的权力,刑部、大理寺等无权过问。正是由于这种“无节制”的权力,使得明代锦衣卫有恃无恐,肆意欺压百姓乃至朝廷命官。当时的锦衣卫指挥纪纲颇受永乐皇帝的器重,他派一位千户前往浙江查办案件。这位千户在浙江境内作威作福,肆意索贿,周新欲将此人依法拿办,却让他逃走了。不久,周新送文册进京,途经涿州时,遇到这位知法犯法的千户,故将其逮捕,送入监牢,但后来不慎又被其逃脱,并向纪纲求救。纪纲于是向皇帝进谗,诬陷周新。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将周新抓捕。在被移送进京的路上,周新受尽纪纲同党的折磨,几乎体无完肤。进京后,周新跪在大殿玉阶前,大声抗辩道:“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周新认为自己既然身为按察使就有义务和权力为朝廷除去害群之马,他只是奉职而为,并无过错。但盛怒之下的永乐皇帝并没有听取周新的抗辩,反而认为周新大声疾呼是对自己无礼的表现,于是龙颜大怒,下令处决周新。临行前,周新仍在大声疾呼“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一代“冷面寒铁公”就这样含冤而死。
不久,永乐帝反思此事,深感后悔,问左右得知周新是南海人,不禁发出了“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的感叹。后来那位诬陷周新的锦衣卫指挥纪纲因罪伏法,周新的沉冤才得以昭雪。
周新含冤而死的消息传回广州,广州士民感念周新之刚正廉洁,故将其故居所在的位于广州城南的“高第里”,改名为“仰忠街”,以彰其忠烈,现该街道仍沿用此名。周新与妻子并无子嗣,周新死后,其妻子返乡过着清贫的日子。时任广东巡抚的杨信民极为佩服周新的为人,称其为“当代第一人”,不忍看见其妻子生活穷困,经常在生活上给予接济。周新的妻子在景泰(1450-1457年)初年病逝时,在广东做官的浙江籍官员都前来为她送葬。
周新死后,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周新羽化成神(或成为城隍爷),继续治贪除恶,保境安民的传说。这些传说无不寄托着百姓希望“青天不灭”的美好愿望,正如明人黄佐所言“新之清风劲节,固不待于此而自可传于不灭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