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进:勤谨廉明 不恃权势
郑大进(1709—1782),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广东揭阳县(今揭东县玉滘镇山美村)人。清代著名廉吏。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进士,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为官力主革除积弊,关心民生,重视水利建设,颇有政绩。对乡里地界纠纷,能不偏私,以和为贵,让两村消除积怨,传为美谈。卒后,乾隆皇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
郑大进是清朝雍乾年间一位有才华、有经济头脑、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他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饱尝人间疾苦,同情平民百姓,为官后则一直保持着与群众的亲密联系,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急民之所急,为民办实事,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针对有上盐次盐品质之异但却无上盐次盐价格不同这一弊端,他亲自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采用两套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在贵州布政使任上,郑大进了解到贵州仓库多储米粮,又没有一套出陈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仓中米多有霉变,陈米质差,新米又进不了仓。郑大进奏准于青黄不接、各地缺粮之时,将历年仓库中的陈米“平价借、粜”出去,然后于秋后“按一米二谷,购补还仓”。此后成为定例,仓储多改储谷,减少霉坏。
郑大进的治绩还表现在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每到一地,他必查灾情,据实上奏。任直隶总督时,见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浅,水坝又不够高大,而时有水患。郑大进经多方听取士庶和水利专家的见解,了解到“坝闸不修,则水无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开挑,增筑闸座,以时启闭”的措施,获朝廷批准,并拨给建闸经费七万余金。郑大进“相度兴筑”,终于使永定河既得以疏浚,又能蓄、泄得宜,而且还可通舟楫,便民行来。
郑大进虽身居高位,权倾一世,然他并不恃势凌人,而是教诲家人友善睦邻,世代修好。郑大进的家乡山美村人和邻乡池厝渡人向来因地界诸类事发生纠纷,乡人想趁他回乡省亲时,借用他的权势压制池厝渡。郑大进当即告诫乡亲,权势是一时的,而乡邻是长久的,不能只图一时痛快,不顾长远后果。池厝渡人敬服郑大进的为人,从此两个乡村相安无事。在潮汕人家,人们常用“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劝诫乡人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郑大进还积极倡导修建书院,培养人才,他在贵州、湖北为官时,三临试院,篝灯拟墨,构思考题,主持、划策、监督、评股科举考试活动;正定的恒阳书院、风动书院、尊闻书院闻名海内,人才辈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于家乡教育也相当重视和支持,梅岗书院就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重建的。梅岗书院始建于明朝,原址在玉滘梅岗山,至雍乾年间已经损毁。重修梅岗书院时,郑大进亲自撰书《梅岗书院记》,刻石立碑。《梅岗书院记》石碑至今保存完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郑大进在近四十年的仕途中勤谨清廉,功绩卓著,深得乾隆赏识,晚年任直隶总督,乾隆不时召见召对、赐座赐宴,以至诗赋唱和,褒宠有加。至晚年,郑大进仍常日夜亲往修堤工地,致足患湿症,气常喘,旧疾病发,不久便辞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