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旼:以德化民

来源:梅纪宣 尚 纪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12-05 13:07:30  浏览次数:-  

程旼(生卒年不详),广东程乡(今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坝头乡)人,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他生于东晋末年,一生历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品行在隋朝很出名,是有记载的客家先民第一批南迁入粤的先贤。据相关资料记载,为避战乱,程旼举家从中原一带辗转迁徙到平远坝头,利用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改变当地愚昧无知、固守于旧习的落后民风。自程旼始,中原地区不断有民众迁徙至今闽、粤、赣交界地,后来逐渐融合形成了客家民系。

程旼是有名的客家先贤,1994年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程旼在一百一十八个客家历史名人中位居榜首,被誉为客家的“人文始祖”。在当时社会,程旼的影响力不限于程乡地区,在整个广东,他都是有名的乡贤,如唐朝时期潮州韩文公庙内,设有二十五位乡贤神位,以程旼居首。《广东通志》中,将程旼与韩愈、张九龄、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及陈子壮一起称为“广东古八贤”。有关程旼的生平记载,最早可见于北宋《元丰九域志》:程江,昔程敀家此江口,乡里推服,州为上言,遂以为程乡。文中的“敀”,即伯意,程伯是一种尊称。粤东有“先有程旼,后有程乡”的说法,这是因为程旼声名远播,南齐统治者已将其所在地新建的县命名为程乡县,这也是史志对程旼其人其事的赞赏。

 

北来衣冠  德化梅州

旧时平远县坝头乡程公祠有一副对联,曰:“德化梅州,千载烝尝处士节;姓传古县,万年礼乐圣贤风。”相传程旼隐居乡里,不奉征召,以德化人,乡民推服,被称为“程处士”。处士,是古代对有才德却隐居不仕的人的尊称。自宋朝以来,随着梅州地区人口日繁,文教日昌,对程处士日益尊崇,有关他的诗文歌咏不断出现。根据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程旼的生平事迹。

程旼所处的晋末南北朝,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战乱连年的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往南迁徙。《宋书·州郡志》记载:“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然而,由于南北朝隔江对峙,江南地区正处前线,也并不安定,于是部分民众举家迁往更南的建安郡、江州、交州、广州(分别是今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成为最初的客家先民。

程旼家族大概就在这个动乱的时期选择举族南迁,经过赣南,沿粤赣小道来到今平远县坝头村定居下来,生息繁衍。传说,他还与乡民一起建凉亭、劈山道、修水利,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南宋中期的《舆地纪胜》,记载了宋朝徐庾歌颂程旼的七言诗,诗曰:“程旼当年一匹夫,不操三尺制群愚。片言能使人心服,万古江山与姓俱。”诗中肯定了程旼教化人心的事功,从侧面反映了程旼当时深受人们的尊崇与爱戴。

程旼的事迹,在方志文献中也有不少记载,如:“(程旼)悃愊无华,性嗜书,恬荣达。结庐江滨,环堵萧然,晏如也。人服其行,有不平者,不诣官府,辄质成于旼。旼为之辨是非曲直,咸心服而退,当时化之。心有愧怍者,望其庐辄思改过,有陈太丘之风焉。”(光绪《嘉应州志》)

通过以上记载,可见与东汉名士陈寔(陈太丘)一样,程旼是一个悃愊无华、重义轻利、和邻睦族、教化百姓的名士。梅州地区先民对程旼的崇拜,是在社会动乱不安、民风刁悍的背景下形成的,寄托人们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表现出了乱世中人们对文明社会风气的一种呼唤与渴望。这一过程中,对程旼人伦楷模形象的丰满塑造,也从侧面反映了梅州逐步由民风蛮愚、尚气轻生转变为崇尚诗书礼乐教化的过程。梅县籍民国诗人钟应梅曾作诗赞道:“官师合一是程公,南渡衣冠止岭东。比屋诗书循旧俗,不劳贤守说文翁。”

 

前贤犹在  去而益咏

在宋朝前,由于战乱、匪乱等各方面原因,今梅州地区除了留下与程旼相关的地名外,几无建筑踪迹。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载有南宋初年名臣张致远发出的感慨:“曾井有泉消毒瘴,程江无屋祀高贤。”不过,从宋朝开始,梅州地区的客家先贤和游宦到此的文人志士,留下大量歌颂程旼的诗文,来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如明朝万历年间平远训导韩启运有诗云:

“鸿渐云逵远,乡江水有声。史传何代信,诗阐异时名。新庙青山肃,丰碑锦字明。我来深仰止,翻恋蕨薇情。”

又如程乡松口人,明朝翰林,被誉为“岭南夫子”的李士淳有诗云:“我生处士里,酌水知源长。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祠堂新卜筑,俎豆旧馨香。无限相思意,东湖水正泱。”

直到南宋名臣张致远去世后数十年,“程江无屋祀高贤”的尴尬才宣告结束。雍正《广东通志·名宦志》记载,泉州人柯宋英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知梅州,“治务化民,尝辟景程斋,明景仰程旼之意,以为民表焉”。景程斋是现今见诸记载最早的纪念程旼的祠庙。明洪武十三年(1380),学政陈学礼撰文推举,追封程旼,改梅州复置程乡县,并建两栋公祠,立石牌坊;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程乡知县林欲㭿,立“程处士碑”于程公祠内;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巡按御史王命璿在今平远仁居开荒岭、东湖圳捐俸银三十金,置田四十亩,垦田十二亩,作为每年春、秋二季祭祀程旼之用。次年,平远县知县李允懋建“程处士祠”。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通判孙录,新建程处士祠。程乡各地还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等,用来祭祀程旼。此外,程旼进入了潮州府和程乡县的乡贤名宦祠中,并在程乡县的乡贤名宦中排名第一,成为明清当地政府崇德报功、教化民众的典范。

 

文脉千载  处士千古

时至今日,整个梅州地区,仍留存着不少纪念程旼的桥梁等建筑和地名。如平远坝头程北村有一座程公祠旧址,历史悠久,邻近驿道,旧时所有上任、卸任文武官员经过程公祠,在无任何牌示要求的情况下,均自愿下轿或下马步行,并进入祠内参拜,以示对程公的尊敬。今天,平远县城还有修葺一新的程旼故居和新建的程旼公园。其他诸如义化路、程江桥、程江镇、景贤乡、景贤亭,以及坝头乡村程东、程西、程南、程北等地名,均因程旼而得名。正如李允懋的《程处士祠》形容的那样:“江河程世系,人与水俱长。表正如陈寔,畏垒若彦方。烟流颓宅在,草宿故茔香。千载怀高士,神交夜永康。”

明清之前的梅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毒瘴横行,久为化外之地,有影响力的名人较少。如清朝时梅城七贤书院祀奉有七位贤人(程旼、韩愈、张九龄、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但“唯程处士(程旼)、蔡佥书(蔡蒙吉)为乡之仪型,其他则皆高山仰止,非我邦士也”(清康熙年间程乡县令刘广聪作《七贤祠记》语)。

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客都梅州,早已不是那个地瘠民贫、礼乐不兴之地,它已经建设发展为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的文化之乡。这里教化隆盛,洋洋弦歌,声闻闾巷。子曰:“百世可知也。”故可知梅州的郁郁文风,赓续于先贤,文化之乡,盛名可负。这一切,都离不开历代客家先贤的传文布道。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历朝历代先贤对程旼不遗余力地推崇,饱含着他们教化斯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程旼秉义怀仁、化行俗美、嗜书好学的丰满形象也逐渐定格,成为客家人人文情怀的象征。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涓涓细流,已汇聚成奔腾的江河大海,川流不息滋润熏陶着客家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