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秉烛铸民魂——这些革命先辈曾经当过老师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7个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忆古怀今,感念师恩,祝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也是教师肩负民族重任、时代重任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很多革命先辈都怀揣教育报国理想,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教书育人”的教师理想具化为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传播革命火种,为新中国的胜利贡献光和热。
毛泽东:“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年轻的毛泽东曾有做教师的理想。他曾对友人说:“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经决定自己最适合于教书。”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以下简称一师)毕业,被聘任为一师附小主事。当时新民学会的诸多友人选择赴洋勤工俭学。毛泽东认为,为国家和民族谋求出路离不开中国这片土地,如果留洋回来再考察研究,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难以开展,遂作出了个人暂不考虑留学而专心在国内发展的决定。
在一师附小任主事期间,毛泽东把对民族、社会、国家的思考,转化为丰富的教育实践。他重视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隔阂,把社会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启蒙学生了解关心时事政治,同时鼓励教师通过教育工作推动社会进步。期间,他革新学校制度、开夜学、办书社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等,团结共同志向的朋友,积累群众事业的经验。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从附小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此与中国革命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50年,毛泽东为母校题写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周恩来:最年轻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他也是最年轻的一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周恩来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于当年8月底回国。同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刚到任就对军校政治工作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军校推行列宁创造红军的经验。他雷厉风行地扩大和健全组织机构,将政治部增设指导、编纂、秘书3个股,并从学生队中选调蒋先云、李之龙、王逸常、杨其纲、洪剑雄等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政治部见习干事。
在周恩来主持下,黄埔军校重新制订了政治教育计划,把政治教育提升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除向学生宣传《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外,还出版发行多种书报期刊,编写大量通俗辅导教材。在常规政治教育内容上,加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课程,并先后请来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熊雄等中共党员任军校政治教官;请来鲁易、聂荣臻等中共党员任政治部秘书兼教官。这些政治教育活动,使军校政治面貌大为改观,激发了师生的革命热忱和爱国情怀,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工作骨干。
在黄埔军校,周恩来和学员们亦师亦友,除了给学员讲课外,还经常参与听课和讨论,关心学员的饮食起居,被学员称为“最好的老师”。
邓颖超:“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当教师”
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还曾经是一名教师,有过五年教师经历。
1920年,16岁的邓颖超从直隶第一女师毕业,应聘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任教,从此走上教师岗位。
1922年夏,邓颖超受天津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的邀请到该校任教。邓颖超认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操,她注重以讲故事的方式启迪学生。期间,邓颖超与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创办了“女星社”,“实地拯救被压迫妇女,宣传妇女应有的革命精神,并加入无产阶级革命”。1923年8月,她与女星社社员创办了天津“女星第一妇女补习学校”,力图通过教育唤醒并培养妇女自主生活的能力。1924年6月,女星社又创办了“女星星期义务补习学校”,免费为成年失学妇女授课。这些教育实践对当时妇女摆脱封建枷锁束缚、争取自身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她们在教学中传播革命的种子,培养了一批中国妇女运动的骨干。
邓颖超曾坦言:“我在20年代的时候当过5年老师,我喜欢所有的孩子,看到他们开心我也会很开心。”“如果要我选择职业的话,我还是选择当教师!”、
萧楚女:“做人要像火,给人以光明,以温暖”
萧楚女是中共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他在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时,坚信“谁得到青年,谁就得到胜利”,他把培养青年以拯救民族作为自己的执教信念。
为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萧楚女的足迹遍布全国,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学、宣传移风易俗;1921年秋,萧楚女在安徽省宣城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提出“到民间去”和“改革社会”的口号,鼓动学生们关注并参与到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中去;1922年到重庆,为解决进步青年的失学问题,建立了私立重庆公学,培养自立谋生、爱国爱民的新人;1923年6月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青年人生的指路明灯”“知识海洋的掌舵人”。
1926年3月,萧楚女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任教员,他亲自编写讲授大纲发给学生使用。有一次,他在讲课时,突然吐血了,学生们劝他回宿舍休息。萧楚女决然地摇头:“人是应该利他的。做人要像火,给人以光明,以温暖。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至少也应该像一支蜡烛,在黑暗中照耀别人。”后来病情严重的时候,他讲课时常坐在一条长椅上,一手攀住讲台,一手支在椅上,边咳边坚持讲课。
1926年11月,萧楚女受邀去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课上,他再次谈到了“蜡烛人生观”,说:“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杨匏安:“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与李大钊并称为“南杨北李”。他青年时期就主张“德学兼治”,立志做一个志向远大、品德高尚的人。
从两广高等学堂附中毕业后,因家庭变故无力支撑他继续念书,杨匏安回到家乡母校担任小学老师。他满怀热情,立志做个为人师表的好老师。学生都很喜欢他,亲切地称他为“小老师”。期间,他揭发校长贪赃枉法却反被诬陷入狱。经此冤狱,杨匏安开始认清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坚定了追求光明的信念,不久便踏上东渡日本求学之路。在日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归国后,杨匏安先在澳门当家庭教师,1918年举家迁到广州,在一所中学担任国文老师兼教务主任。因学校经费不足,杨匏安经常靠典当借贷来维持一家生计。当时广州警察局一位同乡欣赏他的才华,想请他去当秘书,杨匏安不愿同流合污,拒绝了这份“肥差”。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他在杨家祠开办注音字母训练班,和堂叔杨章甫等人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进行革命宣传。注音字母训练班就成了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1922年初,杨匏安为广东青年团创办的《青年周刊》撰写宣言,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此后的革命岁月里,杨匏安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囹圄,都不忘对党的初心和忠诚。为了理想信念,他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用年仅35岁的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铸就了不朽丰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