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微故事:打“伞”先锋
夜半时分,一辆吉普载着几个汉子在崎岖的山道上疾驰。七八个钟头过去了,信号时断时续,对象还真玩起了捉迷藏,他在挑战纪检监察干部的耐性!
当年毛主席的战术是:农村包围城市!而他们的创新理解是,要想拿下堡垒,首先必须扫清外围!
监委刚一挂牌,他们就领命主攻扫黑除恶打“伞”。扫黑除恶,打“伞”是关键!一些老大难案件,背后必定有“伞”!群众的期待就是冲锋令,他们摩拳擦掌!刚一开档,各类涉黑涉恶线索,如潮涌而至,将他们撑得有点发慌:怎么会有这么多涉案对象呢?欲斩乱麻吧,却不知先从何处下刀。这时,有人发来一份举报:Q市的工程发包有猫腻,那把“伞”颇有背景!他们眼前一亮,立刻层层剥笋,果然就旗开得胜,拿下省里的留置第一案。当时,曾有人提议:去会场带人吧,震撼力大。但幕后的两位将帅却像沙场布阵般较真,敲黑板的指令是:不能走漏风声!结果他们连夜追击,四个钟头后,惊魂未定的Q市人大原副主任徐某被带回了留置点。而另一涉案人员,则由办案人员从第一天傍晚追到第三天的凌晨,从粤北追踪到粤东海边,才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旅馆里将其抓获,他们戏称此为千里追捕!
与黄埔那把“伞”斗智斗勇也很见功力。人家曾把玩过这类擒贪战术,可惜马失前蹄,竟给一名涉黑人员通风报信。天知地知的举动,却被先锋们明察秋毫,并截了后路--逃亡的罪犯被押解归案,“伞”底从此风光不再!
这边厢急急风敲得热闹,那边厢又吹响了号角,某省直部门一副局长也惶惶然四下乱窜,又上演了一场“猫鼠游戏”——干过公安局局长的他,自恃反侦察水平一流,但哪架得住围追堵截,几个回合后,又成了打“伞”先锋的瓮中之鳖。
人们不禁为先锋们捏了一把汗,十四人分成3组,连番出击,除非都有三头六臂,要不如何在90天里速战速决?
“不让对方有喘息的机会,也不能让其他涉案人闻风而逃。”领导一声令下,3个组排兵布阵,分头清查线索。
领队者亲率一组,漏夜追踪,9小时后,终于在一处水潭边抓获其中一名涉案人。
也有人担心,这么大阵仗的出击,难道就不怕猫儿闻到腥味?
这可难不倒几位将才,人家可都是老江湖了!当年陈弘平、蒋尊玉、曹鉴燎都被他们抄了老窝,过关闯卡权当小菜一碟。这位领队是员猛将,领导给他配的也都是些“特战兵”,只要是上级交给他们的线索,从来就没有办成“水货”。而一旦他们在某地露头,当地一些不干净者马上就会集体失眠!也有人专门研究他们的套路,但领队偏不按常规出牌。就连与部下研讨案情、发布指令,也全走的戏剧路线:花果山小猴出逃,八戒追击;蟠桃会耍大刀,背后有悬念。看得人一头雾水,就连分管领导,也常被他们的幽默战术逗得哈哈大笑。
那些涉案对象对他们真是又恨又敬,“道高一丈啊!”每每谈话陷入僵局时,他们就会突然亮出“杀手锏”。没想到,涉案人还未及串供,就被他们请来谈话,各个击破。那证据链,如丝如扣,让你肠子都悔青,于是只能竹筒倒豆子了。这些猎手还很懂政策,坚持实事求是,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铁面慈怀,依规依纪依法帮对手争取了自首立功的宽大政策。跟这种高智商的猎手斗,无论你事前如何海誓山盟,无论你以多少假借条收据、假工程项目前来蒙混,甚至在留置点装疯卖傻,结局都是个输,那些重量级的对手最终也都耷下了曾经高傲的头。
坐地日行八百里,粤东西北鼓声劲,无论麻雀苍蝇,只要侵害过百姓利益,就是他们的宿敌。以打“伞”推动扫黑除恶,他们所向披靡!几个兄弟部门的倾情参与,更令他们的阵列气势磅礴。他们很快就在全国声名鹊起,但他们秘不示人,只做不说、守口如瓶是他们的标配!
打“伞”的目的,当然是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他们的目标很纯洁,故而,打“伞”先锋冲到哪里,哪里便盛开一片灿烂!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