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己方能不失己

来源:周军华   作者:南粤清风网   时间:2019-03-05 18:15:33  浏览次数:-  

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

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为官者的从政之基、立身之本。中国古代的为官者,大都是士人,多注重自我修养、廉洁自律,主张有独立的人格和操守。在他们看来,只有保持自身干净,节而不过、遂而不纵,才不会迷失自我。清人金缨在《格言联壁·从政》中写道:“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他告诉人们,为官从政,在清在洁。

历史上,很多为官者都提倡“士”的精神,坚持洁身自好,希望自己有节操,有大丈夫气,不为污垢所染,不受他人制约,把思想纯洁、灵魂圣洁、官德净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明代信阳知府胡守安,自律甚严,认为官吏在薪水之外谋取一分一文,于己于百姓都是有害的。他在《任满谒城隍》一诗中写道:“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去时还似来时贫。”他用清贫干净的为官履历,写下了自己独立的品格、高尚的气节、无愧的人生。

“去时还似来时贫”,好一个洁己的样板。“来时空空,去时依然”,唯有如此,才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带着良心做官;才能“不愧苍天不负民”,赢得口碑心碑。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洁己之人,当“临阵勇,临财廉,临事勤,临民仁”。倘若抵挡不住诱惑,接受他人礼物或馈赠,就难以做到“不失己”。廉洁之官,从不接受他人的钱财礼物,从不让清白的人生受到玷污。明人况钟,严于自律,守持廉德。他任苏州知府时,人称“况青天”。明正统五年,况钟赴京述职,苏州大小官员和百姓纷纷赠礼送行。可况钟全部拒收,并作《拒礼诗》一首表达廉洁之志:“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纵观洁己之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坚持自我净化,视不贪占、不索取、不收受非分钱财为美德。明人吴讷官居南京左副都监察御史,两袖清风,清正廉明,出污泥而不染。一次他奉命去贵州巡察,贵州地方官从府库中取出黄金百两,派人送给吴御史。吴讷看了用红纸包着的百两黄金,毫不动心,取笔墨在封皮上题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脏私并土物,任他沉在碧浪间。”这首诗是自警、自省、自律,也是追求高洁人生的宣言。

李白有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曹雪芹也有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论是古之为官者,还是今天的党员干部,要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俯仰无愧的人生,必须保持廉洁的操守、良好的政德,做到洁己不贪、律己不腐。否则,很容易受那些围猎者的“要挟和制约”。

现实生活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不能做到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利利落落,总想搞点“意外之财”。这正是围猎者所觊觎的,他们会用糖衣炮弹引诱这些党员干部上钩,用“免费的午餐”让他们掉进陷阱。一旦围猎者的伎俩得逞,党员干部就会失去自我,失去人格尊严,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有媒体报道,一些老板商人随意“使唤”当地官员,其中的缘由就是这些为官者伸了手、收了礼、湿了鞋,被人抓住把柄。做官做到了没有人格、没有自由、受人摆布的地步,根源在于未能敬终如初、廉洁一生,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做了“俘虏”。

事实证明,人一旦贪墨,便难有自我。共产党人要坦坦荡荡做官,只能选择忠诚干净担当,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贪贿行为。倘若因小利而犯了糊涂,受制于人,就难保有浩然正气、高尚人格。因此,党员干部当谨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洁己方能不失己,方能成就大写人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