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陵木棉
红陵,是广州人对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称谓,因地处红花岗而得名。
初识红陵,是好多年前的事。那年三月,我作为摄影爱好者跟随朋友拍摄木棉花。路过烈士陵园的时候,我被门口的大红铁门吸引住了,便“落单儿”留了下来。陵园门口的广场不大,人也不多,但远处林木葱郁,一树盛开的木棉花娇艳似火,十分惹眼。我手抚红棉树干,仰视圆顶坟冢,分明感受到寂寥中涌动着的无穷力量。这一抔黄土,岂能掩埋住英雄的青春飞扬!
透过墓碑上斑斑点点的岁月留痕,我仿佛看见那一张张历经了风雨沧桑却依然年轻俊俏的脸庞……那满眼憧憬的、刚毅的目光,穿过战火硝烟,越过花草林木,与你对视,直抵心灵深处里的卑微与灰暗……
在对视与交流中,我的心情愈加沉重而复杂,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将士们,为了人民的幸福,创建人民政权,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化作尘埃融入曾经执念的土地,共融于白云山珠江水。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你却再也寻觅不见踪影,甚至没有留下姓氏大名。每每想到这些,难免心生无限感慨与感动。
遥望木棉树,在花影摇曳中,我的思绪常常会被拉到那段血雨腥风的激情岁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反击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和屠杀, 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等同志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由于当时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敌我力量悬殊,经三天三夜浴血奋战,起义不幸失败,起义中有57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为了让人们永远缅怀广州起义的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就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修建了这座陵园。陵园里,还有为纪念举行“刑场上的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而建造的“血祭轩辕亭”等诸多纪念瞻仰区。
难舍红陵,常思木棉。我还是时常心怀敬仰走进这里。无论悲欢喜乐,在这烈士墓碑周围走一遭,想想这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心情就平静了许多。是啊,和他们一比,还有什么不能割舍和放下呢?
与城市的繁华相比,这座红陵也并不寂寞。不仅是我,无数的羊城市民都是这里的常客。四季更迭,木棉花开花落,红陵却早已成为人们心中一座精神的丰碑,成为这座城市心灵的家园。
我也时常带着儿子在红陵漫步,用脚步丈量过去与今天的距离。我给他讲先烈的故事,也告诉他今天的幸福生活,浸润了先烈们的热血忠魂!来的次数多了,儿子也更多了解了红陵的过往和故事,还多次在学校进行主题演讲,总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守望红色木棉,守住一种精神。或许,木棉也在守望我们,守住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和平……(作者系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外办纪检监察组综合室副主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