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的信仰让人不问西东
2018年初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因构思精巧,故事感人而很快成为舆论焦点。有的人看到了爱情的伟大,有的人看到了青春的热血,有的人看到了读书人的担当,还有的人看到了种善因得善果,笔者看到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稼先
有影迷考证发现,《无问西东》中那位献身我国核弹事业的帅小伙“陈鹏”,是以“邓稼先”及其“高徒”为原型的。电影中,清华的老师建议让陈鹏去“九所”工作时,其因为心系恋人最初是拒绝的。这里的九所,正是邓稼先所在的工作单位。邓先生调到九所理论部工作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名校挑选28名优秀应届毕业生,黄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应该就是其中之一。核弹试爆成功后,陈鹏严重落发疑似罹患重症,而邓稼先也因受核辐射而患上直肠癌,1985年邓先生与家人重新团聚,1986年就去世了。
邓先生献身我国核事业的事迹广为人知,不再赘述。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邓稼先,家世背景绝对“不一般”——其父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岳父许德珩,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水产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实打实的“高干”。
邓稼先自幼聪慧过人,早年考取庚款留学美国,短短两年即取得常春藤名校普渡大学博士学位,想留美就业找一份高薪工作本是分分钟的事。即便回国,也完全可能有另外一种“活法”。以这么高大上的家庭背景,找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应该没问题吧。
然而,家风非常正的邓先生,从不搞任何形式的特权,只知道组织让干啥就干啥,撸起袖子豁出命去干,从不讲任何条件。1958年,他接到指令,全力以赴投身核弹研发。基于保密纪律,不能发表学术论文、出席学术报告,不能跟任何人包括爱人许鹿希谈论自己的工作内容,甚至连办公室地点也不能透露——尽管那里离家就一站地。邓先生早出晚归,甚至有时忙到夜不归宿,成了一个“不解之谜”。有一次,邓先生被骑车上班的许先生迎头撞见,只好扯谎说,是看个人,下错了站。而后跳上一辆不知到哪的公共汽车。邓先生严守纪律绝不逾矩的意识可见一斑。
就连身居高位的许德珩,也被瞒得死死的。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中科大副校长严济慈去家里做客,许德珩拿着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跟严济慈说:“谁有本事能把中国的原子弹搞出来啊?”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问你女婿。”许德珩与许鹿希这才知道家里的这位“神秘人”,竟然干了这么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了九所理论部主任后,邓稼先依然坚持让下属喊自己“老邓”,“假私济公”对他来说也是常态——单位的年轻人可毫无顾忌地翻他的衣袋找烟抽,翻他的抽屉找糖和点心吃——而这本是许先生给长期超负荷工作的邓先生补身体的,他甚至还把自己的粮票分给大家。理解了邓稼先,才能理解陈鹏们为何能在艰苦动荡的岁月里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
作为一位高干子弟,许鹿希在爱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28年里,既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还在自己所从事的医学领域成了博士生导师、知名专家——从未想过利用父亲的高位为自己或邓稼先换一份轻松点的工作。
毁家办学、家规严谨的民主人士陈嘉庚
《无问西东》之后,很多影迷都被那富有冲击力的镜头带回了大学校园,带回了懵懂而真实的年轻时代,以“才明白为何要读书”“读书是最廉价的高贵”等为题的微信影评文章,阅读量有的高达百万。确实,大学时光最美好,谁没从电影中隐约看到激情燃烧的自己呢?
但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42.7%(2016年)的当下,大多数国人,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西南联大那个年代,办大学被赋予救亡图存、避免文化灭种意义后,其在国人心里的特殊地位。
这里面就要提到著名侨领陈嘉庚。自身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他一生资助或创办的学校有118所。1919年陈嘉庚先生捐助兴办“依山傍海有湖”的厦门大学时,公开认捐金额是其当年资产总额2倍,真正是毁家办学。1930年代,陈嘉庚的企业遭沉重打击,在此情况下,他仍举债支持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校。陈先生一面大手笔捐钱办学,一面喝粥吃花生米以求省钱等感人细节,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鲜为人知的是,陈嘉庚先生家规家风非常严谨,被当作陈家家规教训集大成的《嘉庚遗教二十则》中,第九则“不取不义之财”,第十一则“能辨是非,做事有恒”,第十五则“不可见利忘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是非观、义利观。
1931年,陈嘉庚五子陈国庆中学毕业,按照父亲要求进入三巴哇橡胶厂工作,拿和普通工人一样的15元月薪,当时陈嘉庚有汽车来往工厂,但他不允许陈国庆享受特权,而要求他乘公共汽车上班。陈嘉庚还特别重视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提升自身素养,其长子就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这样一种家风的熏陶下,陈嘉庚虽“没留一分钱给子女”,但却把那种风骨留给了他们!今天其400多后人遍布全球各地,不论自身发展好坏,从不仗着陈嘉庚的声望,向祖国伸手,反而都力所能及地为祖国继续作贡献。
读书并没有让国民党党员林语堂“高贵”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在电影《无问西东》里面所有令人感动的情节背后,本质上体现的都是被信仰照亮的“德”。立德是基础,无德之人,读书再多,或可立言,却无可能达到但问我心、无问西东的境界。
陈嘉庚回国后,接替他成为星岛侨领的是陈六使。这位出身贫寒、一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橡胶大亨,同样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事业充满感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设宴款待千人以上,一抒自己 “喜欲狂”的胸臆,并因此开罪当时的新加坡当局。
在那个年代,新加坡华人分为海峡华人(只读英文版的《海峡时报》)和传统华人(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抱有特殊感情)。后者痛感中文教育因缺乏载体而日渐式微,决心靠自己的力量兴办一所中文大学——南洋大学。其捐资者中,上有富商巨贾,下含贩夫走卒。无论贫富、不问出身,所有传统华人都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有1770名三轮车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连百乐门舞厅舞女也“义舞”筹资。“众人拾柴火焰高”,他们迅速筹集到一笔令人瞠目结舌的巨款,可谓海外华人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极不和谐的插曲——身为国民党党员的林语堂,“立言”方面名声虽大,却在利益考验面前“晚节不保”。林担任南洋大学第一任校长,本是他通过老乡关系争取来的。未曾想,他上任伊始就搞起了任人唯亲那一套——女婿黎明成了行政秘书(相当于副校长),女儿林太乙成了校长室秘书,侄儿林国荣为会计长,事权、财权一把抓。大事小情,林氏开个家庭会议就定了,这就直接引发了林氏与校董事会方面的冲突。没想到,“请神容易送神难”,林语堂反过来要起诉陈六使先生,迫于无奈,陈先生自掏腰包支付了可以盖一栋教学楼的巨额“遣散费”,才了结了这段林语堂自编自导自演的狗血剧。
《无问西东》拍的是清华,但绝不局限于清华,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脊梁”的故事。从西南联大到南洋大学,从学富五车的邓稼先到教育程度不高的陈嘉庚、陈六使,何以他们能爱人所不敢爱、忍人所不能忍,即便在最深沉的黑夜中,也绽放出人性璀璨夺目的光芒?归根结底,是信仰带给他们力量!(作者系中央纪委宣传部信息资料处处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