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
让“红灯”亮在“越轨”前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决不能把商品交换那一套搬到党内政治生活和工作中来。从广东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无论是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还是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等,都充斥着商品交换的影子,把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庸俗化,严重污染了一方政治生态。
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每个干部都是政治生态的一个因子,都需要在这个生态中处理好对权力、对组织、对同志、对群众的关系。这几个关系,都是商品交换原则极易侵染的地方。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对这几类关系进行分析,让“红灯”亮在“越轨”前,防止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
把权力当做资源 追求等价交换
有的党员干部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负责、承办某项公务的便利,或者利用与自己职务上有隶属、制约关系的下属单位的职权搞利益输送;有的长期与属于自己管理服务范围之内的公司企业主勾肩搭背,搞权力寻租,政商关系“亲”而不“清”,混淆政商交往界限,无原则、无底线地“服务”企业;还有的依靠手中公权的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取非法利益,改头换面违规经商办企业。
【典型案例】
日前,中山市纪委监委发出权威通报,明确指出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接待办原主任、市科协党组原书记邓洁“假公济私,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把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带进权力行使过程中”。据了解,邓洁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为建筑老板承揽工程,项目落地后从项目总额中抽取一定比例作好处费,影响恶劣。
【点评】
崇商重企,勤政亲商是本分;扶商兴业,清廉亲商是本色。2018年7月16日,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向广东省委反馈巡视情况时,严肃指出了6个方面的问题,提出7条整改建议。其中,严厉整治官商勾结,严肃查处“借手取财”“期权回报”等腐败问题,是中央巡视组明确向广东省委提出的整改建议之一。
打蛇打七寸。“在政商关系中,‘政’是矛盾主要方面。”整改中,广东省纪委监委把从严管理监督领导干部作为整治官商勾结的关键,既重点排查、严肃查处官商勾结的问题线索,又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大力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完善规范政商交往的制度,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官商勾结、“圈子文化”的土壤。
跟组织讨价还价 漠视组织纪律和规矩
一些党员干部把和党组织的关系简单定义为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或把分内的履职尽责当作向组织要待遇、讲条件的资本,或以“劳苦功高”为由向组织讨价还价。有的党员干部临近退休心态失衡,一旦期望落空,便对组织安排态度消极、搞软对抗。更有甚者,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想方设法在其他地方寻求补偿,为了弥补“损失”大肆贪腐敛财。
【典型案例】
汕头市委原副书记邓大荣认为自己是个有资历、有能力、懂经济、群众拥护的干部,因2006年汕头领导班子换届中自己没有当上市长,怨天尤人,认为是组织用人不公,因而心态扭转,更加意气用事,胆大妄为。他错误地认为“组织不用我才,自有用才处”,用自己的名字买卖股票,说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钱”,最终成为某企业的十大流通股东而被公告,影响极坏。
【点评】
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第一次完整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原则: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就是靠着纪律和规矩一路走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同样必须靠严明的纪律作保证。
广东省委始终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纪律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坚决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到严肃查处“七个有之”问题,从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纪律教育学习月的必学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培训的必训内容,作为新提任领导干部集体廉政教育的必谈内容,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的必核内容,到明确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今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主题等,这一切均表明:为党和人民工作不是等价交换,不能眼里只盯着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于官位、报酬、待遇。党员干部应自觉摒弃头脑中“小我”的庸俗价值观,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名利前保持清醒,永远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摆在首位。
把官场当做大卖场 严重败坏政治生态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把公权私有化,和下属之间互相利用,讲究金钱铺道、“投桃报李”,拿党性原则做交易。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所谓的“原则”:不熟悉的不收,事办不成的不收,等等,用以掩人耳目;尤其是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个别领导干部对下“用人唯钱”,对上搞“政治攀附”,使得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在一地一部门蔓延,甚至发展成拉票贿选的窝案。
【典型案例】
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把官场当做市场,从1993年至2011年,单独或伙同其妻子收受6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商人贿送财物。当时,茂名的一些党政干部,为了个人升迁,或调整到“油水”多的部门,或保住现有的职位,纷纷向罗荫国行贿买官。买官者中,既有为自己买,也有商人帮官场朋友买,也有哥哥帮弟弟买,还有贷款买等等,当地有的干部群众称,罗荫国当政时候的干部选人就像大卖场。
【点评】
明规矩不彰,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正淘汰机制不健全,劣币就会驱除良币。党内同志之间的关系如果沾染了铜臭气,势必扭曲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秩序,使纪律规矩被各种乌烟瘴气的潜规则取代,最终污染的是整个政治生态。必须严刹此类不正之风,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从而树立党纪的威严。
为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今年7月,广东省委出台《关于加强对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监督的意见》,紧盯一把手,编织严密监督网,着力探索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针对中央巡视组巡视发现的涉嫌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突击提拔等严重违规用人问题重拳出击、一查到底,既处理当事人,也追究责任人,不搞下不为例,目前已对第一批30家省直单位183名不符合任职回避要求的干部全部作了调整。
把群众利益当作“唐僧肉” 雁过拔毛 与民争利
一些干部在为群众办事的过程中,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理所当然应该收一些辛苦费、跑腿费;个别干部私欲膨胀,仗着自己手中的职权盘剥办事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干部甚至借群众办事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明明是分内义务,却巧立名目发不义之财。
【典型案例】
2010年至2017年,柯周生曾先后担任化州市播扬国土所所长、鉴江国土所所长。在此期间,他利用土地审批相关职权便利,借地敛财,卡压百姓,涉案金额达273万多元。据了解,国土资源所具有对辖区内超规划、超面积、占耕地等违章建房行为进行处罚的权力。一项呈报权、一项处罚权,在柯周生手里,都成了敛财的主渠道,不送钱就无限期拖着不办。一段时期内辖区里的村民或房地产老板,在找柯周生办证的时候,都要给柯周生一笔钱,才能打通审批环节。
【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广东省纪委监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扶贫工作,围绕精准扶贫、涉黑涉恶等重点领域,通过走村入户摸排、网络舆情监测、异地交叉监督检查等方式开展每月排查;为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截至今年9月,广东省纪委通过村级巡察,共发现存在问题22579条,立案人数2695人,其中村干部2477人、乡镇以上干部21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1848人,其中村干部1647人、乡镇以上干部201人;移送司法114人,其中村干部93人、乡镇以上干部21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