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公”经费管理 深化作风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守“严”的主基调,把“三公”经费管理使用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贯通党内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督,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形成“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移送线索查处问题—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有效机制,“三公”经费支出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多种手段整治
广州市把监督挺在前面、摆在首位,综合运用职能监督、纪律监督、巡察监督三种监督手段,出重拳整治“三公”领域违规违纪问题。
职能监督常态化。市财政部门每年组织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自查,并与重点抽查相结合,进行“三公”经费预决算管理和支出使用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2018年以来,市直单位共自查出问题101个,被抽查出问题118个,全部整改完毕。市审计局将“三公”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2018年以来共对175个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发现“三公”经费管理使用问题58个,其他公务出差、开会、培训问题34个。
专项整治系统化。2018年以来,广州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计划开展专项整治,积小胜为大胜,持续整治突出问题。市党廉办针对基层单位变相公款旅游、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规公款吃喝、私车公养等“四风”变异问题先后开展6项专项整治,组织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开展全面排查,集约高效推动解决“三公”经费违规管理使用存量问题。
巡察监督清单化。充分发挥巡察震慑作用,推进未巡先改,市委巡察办针对近年来巡察发现的普遍性问题,编印问题清单,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对照问题清单开展自查自纠。比如,某市直单位在本系统开展未巡先改,共发现和整改包括“三公”经费在内问题1025个,清退违规资金2800多万元。为强化边巡边改,推动被巡察单位以巡察发现问题为切口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工作,某市管国企巡察期间自查发现包括“三公”经费在内问题1203个,组织全面清退和问责工作。
建立“四风”云治理系统
为改变以往等问题、等线索的被动局面,广州市坚持主动出击,市党廉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四风”问题云治理工作机制,研发使用“四风”问题云治理系统,运用大数据整合财税、公安、审计、巡察、信访、公车管理等业务主管部门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监督力量,主动排查日常监督异常信息,组织快查快办,严肃追责问责,形成严密快捷的监督信息收集处置网络,有效打通监督执纪问责的“中梗阻”。比如,针对易发多发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节日病”,市财政局、市公车办、市税务局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节日前后组织排查筛选,及时向市纪委监委移送“三公”经费异常信息。其中,2019年12月,市税务局通过税务发票系统筛选2016年至2019年全市各单位疑似公款吃喝发票信息2.8万条,经初步排查筛选并组织核查后,查实违规公务接待等问题36个,其他违规违纪问题也得到相应处理。
健全长效机制
广州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健全监督长效机制,严密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四风”防火墙。一是完善公开监督机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公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情况,接受人大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习惯和常态。据统计,2018年、2019年,全市“三公”经费连续压减0.51%、6.46%。二是夯实技术监督平台。在利用信息系统监管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基础上,2019年进一步把全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纳入信息系统管理;2020年进一步对公车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有效倒查“私车公养”等问题。三是织密管理制度网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公务差旅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一批制度,明确了各项费用使用标准、审批程序,压实管理责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和规范使用。
附件: